这些天的午后,我宅在家里看《鲁迅日记》,看着看着,忽发奇想:一个世纪前的鲁迅先生,不上班的午后,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大概率的,他会去逛琉璃厂。1912 年 5 月 5 日,他随教育部到京,到京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的午后,他就去了琉璃厂。1912 年 5 月 12 日的日记,如此写道:“星期休息。晨协和 来 。 午 前 何 燮 侯 来 ,午 后去。下午与季茀、诗荃、协和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庐丛书》一部七本,五元八角。寄二弟信。”
接下来的 5 月 19 日,又是星期天。他忙着与部里同仁董恂士、许寿裳考察北京园林及文物。
5 月 26 日下午,即到京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天的午后,鲁迅先生再一次去了琉璃厂。当天的日记写道:“星期休息。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寺街青云阁啜茗,又游琉璃厂书肆及西河沿劝工场。”
5 月 30 日发了津贴 60 元。当晚,就又迫不及待地去了琉璃厂,结果满载而归,购了《史略》《李龙眠白描九歌图》《罗两峰鬼趣图》。琉璃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当时的一条著名文化街,各地的书商 纷 纷 在 此 设 摊、建 室 ,出 售 藏书。鲁迅一有闲暇就去那里转转,日积月累搜集到不少古籍、古碑拓 本 等 。 晚 上 ,先生坐下来,细细研究整理 这 些 古 籍 、古 碑 ,撰 写 出《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这些著作又为先生日后 的《中 国 小 说 史 略》的 形 成 打 下 了 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午后的时光,先生还可能去逛逛“小市”。京城的官宦之家多,破落了的便把家当拿到小市上去变卖。先生那些年勤于抄碑、校勘碑文,便不断搜集拓片,这小市提供了不少帮助。先生一有空就往那里跑,仅是 1916 年 1 月的日记,就有 14 天记录先生午后逛了小市,其中一天还跑了空——雪天无人摆摊。
从鲁迅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先生的许多社交活动,比如接待朋友或是出门访友,也大都午后这个时段完成的。如1912年7月,鲁迅在家会友与出门拜访,累计7次之多,且都在午后。就连与郁达夫的第一次相见,也是午后。1924年7月3日,日记写着:“昙。休假。午后访郁达夫,赠以《小说史下卷一本》……”
为什么午后鲁迅有大块的时间呢?这得益于先生单位的上班制度。从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上班。教育部的办公时间,初为“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半”。1912年7月,“全日制”改为了“半日制”。自从1920 年8月6日,北大国文系主任马幼渔送来北大聘书之后,鲁迅的午后时光就益发忙碌了。紧随其后,北京各大高校聘请先生授课。单是 1921 年 1 月,有关先生“午后”赴高校授课的日记,就有六条。
鲁迅的一生,基本都是这样忙而充实着。先生闲时不虚度,日积月累地厚积着、沉淀着,以至愈积愈厚、愈积愈高,渐渐地就成了我们面前的这座令人仰望的山峰。
先生的成就,我不讶异;我所讶异的,是 先 生 如 水 的 韧劲,无人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