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2-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迎新春

    摘要:

  • 记忆中的书信

    摘要:近日整理书柜,不经意间翻出一包旧书信,泛黄的信封、黯淡的信纸、模糊的字迹,深深蒙上岁月尘封的印痕。凝视着这些久违的老物件,脑海里闪现往日书信交流的情景。最初见到的书信,是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寄回的家书。那

  • 读书是第一等好事

    摘要:“黄山归来不看岳”。看什么?莫忘看看黄山脚下的宏村哟。距今800多年的宏村,为汪姓聚居地。它背靠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村边有水,蜿蜒西流。由于地势较高,常年云雾缭绕,云蒸霞蔚。秋冬之交,亦无萧瑟之气

  • 正月十五赛蒸灯

    摘要:正月十五闹花灯,由来已久,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时代的花灯比赛。我的家乡皖北萧县,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晚上,有比赛蒸灯的习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灯多为五谷杂粮制作。主妇们用面团捏制

  • 渡海浮囊

    摘要:隆昌寺位于镇江市句容的宝华山,距离南京大约40公里。遥看山中庙宇,笼在淡蓝色的氤氲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进得山门,高大的玉兰树绽开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清香,庄重里有了柔和,肃穆里有了生机。

  • 元宵节:情定一生姻缘

    摘要:充满了诗情与浪漫的元宵节,有人称它是中国式情人节。在古代,平常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唯有元宵夜,才可以出游赏灯,寻找意中人。王安石在元宵节的奇遇,天意使然,让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竟双喜临门。他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宵节:情定一生姻缘

   期次:第7775期   作者:□李仙云

充满了诗情与浪漫的元宵节,有人称它是中国式情人节。在古代,平常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唯有元宵夜,才可以出游赏灯,寻找意中人。王安石在元宵节的奇遇,天意使然,让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竟双喜临门。他挥毫泼墨写下的“囍”,竟是此字的由来。而乐昌公主与徐德言这对因战乱棒打的鸳鸯,历经磨难在元宵节重逢,也为后人留下了“破镜重圆”的凄美典故。

在这成就美满姻缘的良辰佳节,月老竟也不忘赐福予我,在茫茫人海,于千挑万选中为我们系上了那根红丝线。与他结缘,似乎也应了古人的那句“前世注定今生缘”。那年元宵节,我正处人生漩涡无以自拔,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正当家人为我的未来担忧时,经姐姐撮合,他走进了我的生活。

我那时虽正值妙龄,但被厄运击昏了头,整日桎梏于轮椅中,心如死灰。遇到他,固执地以为重度残疾的我,是不配拥有爱情和婚姻的。我是活在地狱中的,不能让一个少年丧母、心地善良的健全男子,与我一起承受痛苦。我像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对刚结识的他冷漠到无视,不接受情感的怜悯与恩赐。

直至那个元宵节的午后,他将所有的家务料理停当,才得以在沙发上休憩舒缓。那天房间里温暖如春,小火炉上放着一壶水,冒着氤氲水雾,向四周飘散。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他的遭遇让我唏嘘,竟触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他少年丧母,年轻时走南闯北,被人称为“文先生”的父亲,竟不堪忍受丧妻之痛,患了老年痴呆症。疲于生计,他从少年起出门打工,吃尽世间之苦。已到而立之年的他,只想找一个能嘘寒问暖、相濡以沫的女子共度此生,而他希望能与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故乡的元宵节,有舅舅为外甥送花灯的习俗,街上到处挂满了花灯。他用轮椅推着我穿梭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我不时地被做工精细的花灯所吸引。广场上,锣鼓喧天,一群舞狮艺人辗转腾挪技艺高超,掌声连着喝彩声传递着节日的喜庆。沉闷了一冬闭门不出的我,心情大好。随口问他:

“你累吗?走了那么多路,要不我们歇歇吧。”他说:“没事,不累,只要你开心我就高兴。”那一刻,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原来被人关爱疼惜是如此美好。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阳光灿烂,初春已临。感恩上天,终于让我在历经磨难之后,遇到了那个“待我长发及腰,为我推椅可好”的人。

又是一年元宵节,我们已携手走过 24 个春夏秋冬。“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找一个温暖的爱人,然后牵手共度余生。”感恩上天,遇到了他,我拥有祥云缭绕的那片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