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2-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迎新春

    摘要:

  • 记忆中的书信

    摘要:近日整理书柜,不经意间翻出一包旧书信,泛黄的信封、黯淡的信纸、模糊的字迹,深深蒙上岁月尘封的印痕。凝视着这些久违的老物件,脑海里闪现往日书信交流的情景。最初见到的书信,是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寄回的家书。那

  • 读书是第一等好事

    摘要:“黄山归来不看岳”。看什么?莫忘看看黄山脚下的宏村哟。距今800多年的宏村,为汪姓聚居地。它背靠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村边有水,蜿蜒西流。由于地势较高,常年云雾缭绕,云蒸霞蔚。秋冬之交,亦无萧瑟之气

  • 正月十五赛蒸灯

    摘要:正月十五闹花灯,由来已久,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时代的花灯比赛。我的家乡皖北萧县,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晚上,有比赛蒸灯的习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灯多为五谷杂粮制作。主妇们用面团捏制

  • 渡海浮囊

    摘要:隆昌寺位于镇江市句容的宝华山,距离南京大约40公里。遥看山中庙宇,笼在淡蓝色的氤氲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进得山门,高大的玉兰树绽开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清香,庄重里有了柔和,肃穆里有了生机。

  • 元宵节:情定一生姻缘

    摘要:充满了诗情与浪漫的元宵节,有人称它是中国式情人节。在古代,平常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唯有元宵夜,才可以出游赏灯,寻找意中人。王安石在元宵节的奇遇,天意使然,让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竟双喜临门。他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是第一等好事

   期次:第7775期   作者:□刘效仁

“黄山归来不看岳”。看什么?莫忘看看黄山脚下的宏村哟。

距今800多年的宏村,为汪姓聚居地。它背靠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村边有水,蜿蜒西流。由于地势较高,常年云雾缭绕,云蒸霞蔚。秋冬之交,亦无萧瑟之气,依然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正因有着“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美誉,2000 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加之超前的水系设计,堪称中国古村落建筑艺术一绝。白墙、黑瓦、马头墙,徽派建筑的气势恢宏,尤其石雕技艺精湛的徽派“三雕”,令人叹为观止。但宏村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当属那无处不在的楹联。

这些触目皆是的楹联,与古宏村耕读传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水乳交融,积淀成了历史的精魂。这些楹联多在民居或祠堂中,厅堂正壁、侧壁房柱上以及门榔上悬挂。其内涵丰富多元,除装饰作用,更多些喻世教化,教人重视读书。

宏村汪家从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徽州走出去,不独见识了教育的重要性,读书的长远价值,发迹的商人回村后特别重视学堂和义塾的兴建。以名绅汪以文命名的“以文学塾”,即今天的南湖书院,成了本族适龄儿童上学启蒙的好去处。南湖书院正面的楹联,写有“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立修富志存忠孝心”;讲堂中的立柱联为“修身践言深究圣指,案经考典率由旧章”,教导后人要研讨经书,考察典章。孔子像的两边“德律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先万世”的联,更是以其道德文章冠绝古今,昭示子孙。南湖书院志道堂立柱上“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的联,告诫孩子们从小认真诵读唐诗汉赋,而且这些文化经典给人以含英咀华之审美愉悦。

在汪氏宗祠的《乐叙堂》大厅,厅柱上“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的联,最后面的享堂两侧悬挂“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诗书执礼,孝悌力田”“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等多幅联,浓笔重彩地吟咏汪氏家族的家风、家训。

特别是清未建造、堪称徽派建筑经典之作的承志堂,正厅中的“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乐无穷”联,告诉后人读书、尽孝则不亦乐乎;

“万石家风在孝悌,百年世业在诗书”的联语,更是教诲后人要成就百年大业,最根本之处就是要读书。

仔细品读宏村的楹联,收获颇丰。

“大本领者,当时不见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满足时”。不仅重视平时的积淀,且提醒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孝友初心诗书夙好,春秋佳日山水清音”。

“初心”二字,令人怦然心动。宏村一副楹联一课堂,一条格言一家训。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有趣的是,联中“辛苦”的辛多加了一横,寓意多吃一份辛苦,就多一份收获;将“吃亏”的亏多加了一点,示意多吃点小亏,反而是福。

“读书好 营商好 效好便好,创业难 守成难 知难不难”,告诫后人读书和经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儒商结合、亦儒亦商,或是徽商和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我看来,于今依然是黄钟大吕,令人警省,令人崇尚。

这或许是宏村历经 800 年而不衰的根由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