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2-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迎新春

    摘要:

  • 记忆中的书信

    摘要:近日整理书柜,不经意间翻出一包旧书信,泛黄的信封、黯淡的信纸、模糊的字迹,深深蒙上岁月尘封的印痕。凝视着这些久违的老物件,脑海里闪现往日书信交流的情景。最初见到的书信,是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寄回的家书。那

  • 读书是第一等好事

    摘要:“黄山归来不看岳”。看什么?莫忘看看黄山脚下的宏村哟。距今800多年的宏村,为汪姓聚居地。它背靠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村边有水,蜿蜒西流。由于地势较高,常年云雾缭绕,云蒸霞蔚。秋冬之交,亦无萧瑟之气

  • 正月十五赛蒸灯

    摘要:正月十五闹花灯,由来已久,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时代的花灯比赛。我的家乡皖北萧县,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晚上,有比赛蒸灯的习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灯多为五谷杂粮制作。主妇们用面团捏制

  • 渡海浮囊

    摘要:隆昌寺位于镇江市句容的宝华山,距离南京大约40公里。遥看山中庙宇,笼在淡蓝色的氤氲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进得山门,高大的玉兰树绽开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清香,庄重里有了柔和,肃穆里有了生机。

  • 元宵节:情定一生姻缘

    摘要:充满了诗情与浪漫的元宵节,有人称它是中国式情人节。在古代,平常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唯有元宵夜,才可以出游赏灯,寻找意中人。王安石在元宵节的奇遇,天意使然,让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竟双喜临门。他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月十五赛蒸灯

   期次:第7775期   作者:□张学奎

正月十五闹花灯,由来已久,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时代的花灯比赛。我的家乡皖北萧县,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晚上,有比赛蒸灯的习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灯多为五谷杂粮制作。主妇们用面团捏制成底座为圆柱,上面如棉花状的灯,放在锅里蒸熟,然后,往有乒乓球大小的灯窝里倒上棉油等植物油。在细小竹棒的一端缠绕些棉絮,插入灯油里,将灯芯点燃,元宵节的棉花灯大功告成了。按照习俗,正房、配房、厨房都要放上一盏,祈求新的一年亮亮堂堂、红红火火。孩子们则端着灯出去玩耍。“快来看呀,二孩的灯多像莲花。”有人喊道,大家围过来。二孩的灯确实美,面灯的边沿像莲花瓣。

“看俺娘蒸的面灯。”毛丫举起手中的灯,大伙望去,毛丫的灯竟有弯曲的“把”,好端。

“余粮的灯好香!”大伙儿凑到余粮面前仔细看去,原来生产队过年杀猪,他捡到猪蹄上的指甲壳,里面放了生猪油,点燃后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最时髦的要数柱子的灯了。他爸爸用藤条、红纸给他制作了一个圆圆的灯笼,里面放上点燃的蜡烛,红光一片,比棉花灯亮多了。

赛灯的地点是约定俗成的,邻村的在村东头,我村在村西头。晚上7点左右,两村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赛灯地点聚集。先到的三五个赛手举起手中的灯,向对方呼喊着:“啊啊——哈啊——”对方马上以同样的声调回应着。为显示阵容,大家都自觉地排成一字长蛇阵,晃动手中的灯。

赛灯首先是赛数量,“一盏、两盏、三盏……”小伙伴柱子指点着对方,嚷着:“他们才15个棉花灯,没咱们多!”我和伙伴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灯,齐声喊着:“俺们胜了!”对方不甘示弱,又邀集附近的伙伴们加入比赛队伍,也迭声地呼喊:“你们败了,你们败了!”赛灯还要赛出气势和花样来。对方燃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一挂接着一挂。间或还发射“气耗子”——将细竹签一端的爆竹点燃,在火药的助推下,爆竹像耗子一样“吜”的一声蹿腾至空中爆响,听起来是那样遥远、深邃。爆竹声中,赛手将手中的灯同时举起,齐声呼喊着:“啊,嗬、嗬、嗬——”意思是:看我们的咋样?“ 正 月 里 ,正 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天晴晴,月明明,今年又是好收成……”我们村的伙伴们则在领头的带领下,围着赛场转圏圈唱起了民谣。

明月高悬,群星闪烁,一片清辉洒人间,与大地的万家灯火融为一体。我和小伙伴们早已物我两忘,陶醉在灯的海洋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世纪以来,昔日充饥果腹的杂粮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农村那低矮的茅草屋被一幢幢新颖的住宅楼取代;家电、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就连正月十五晚上的花灯也彻底地易容换装。孩子们手里挑的是旋转的、舞动的、歌唱的、闪耀着五光十色的各式灯笼。有的足不出户,面对电视荧屏,甚至拨着手机,就能分享全国各地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乐趣。半个多世纪前的赛花灯情景,对于共和国的欣欣向荣,走向强盛,则是一个有力的映衬,留在儿时的记忆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