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在原合肥纺织机械厂的旧址上,建起了一个文艺街区,废弃的老厂区凤凰涅槃,实现了华丽蝶变。我曾数次前往合肥纺织机械厂采访,因此,这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
那是上世纪 80 年代,我在报社负责报道工业方面的消息。当时,我跑遍了合肥大大小小的工厂,特别是瑶海老工业区的安纺一厂、二厂以及印染厂、针织厂等,一年要跑上好几次。然而当我第一次来到合肥纺织机械厂采访,还是为其技术装备、生产规模、管理和效益感到惊喜,觉得自己挖到了一个新闻素材“富矿”。
我在厂区采访时,生产线上机声隆隆,物流车辆进进出出,车间外基本看不到人,偶尔遇见几名职工,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接待我的同志介绍说,厂区占地数百亩,厂房建筑面积有3万平方米,职工近4000人,产品主要销往省内,也对全国各地供货。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曾经承载着两代人的生活和梦想的合肥纺织机械厂已辉煌不再。但是她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华丽转身,以“长江 180 艺术街区”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我是在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来到长江180艺术街区的。还未进入街区,浓浓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在通向街区的一条二三百米长的小街上,两边文化艺术商铺鳞次栉比,放眼望去,有二三十家。迎面,是合肥行知学校。学校整洁的校舍、宽敞的操场、平直的道路、彩色的运动设施等,透过隔花围墙看得清清楚楚。从这里左拐,就进入了艺术街区。街区内,路分经纬、嘉木夹道,路灯杆上,红灯笼高挂,空阔地上,彩色雕塑竖立,锈迹斑斑的老式车床、冲床等废弃设备点缀其中。原来的生产车间经过改造、整修,或改为文化艺术场馆,或辟为婚庆摄影艺术中心,或建为陶艺木工制作工坊,或变身餐饮休闲场所。清新、简洁、明亮的街区环境,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老工业厂区的蝶变。
我凭着当年的记忆往前走,在一组废弃设备前停了下来。那老式脚踏冲床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走上前去,触摸它那硕大的皮带轮,回忆涌上心头:上世纪 50 年代末,我在工厂做学徒时当过冲床工,与冲床朝夕相伴,堪称“黄金搭档”。
走过一个个“车间”,抬头看到一座塔柱直插蓝天。它是艺术街区的标志,褐色柱体上,立着“长江 180 艺术街区”几个大字。走近一看,原来这是当年纺织机械厂的一座大烟囱,它既见证了纺织机械厂的历史,又目睹了它的重生,应该不会有遗憾了。街区西北边,是绿草如茵的坡地。用花岗岩碎片铺成的小径,斗折蛇行,直达坡顶。西边是和县路,内侧成排码放着近 20 只废弃集装箱,经艺术家改造后,成了个性张扬的艺术品。坡地的顶部和周围,零星散放着一些老旧设备和建筑构件,经过艺术家的美化,也成了点缀街区的艺术品。
从坡顶下来往回走,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静静地伫立着一座高达 7 米多的雕塑,整体造型为一名舞姿婀娜、裙摆飘扬的舞者,老厂区改造留下的旧工业部件,完美地嫁接在雕塑之上,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而在雕塑的底座上刻着的两个大字,正是长江180艺术街区的精神主题:蝶变。寓意着瑶海老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破茧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