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2-0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小小银鱼滋味长

    摘要:朋友从巢湖出差归来,特意送我两袋银鱼干。从没见过银鱼的儿子十分好奇,立即将袋口撕开,先抓了几条左瞧右看,然后塞到嘴里有滋有味地咀嚼起来。“晒干的银鱼虽然很有嚼头,但是鲜味不够,营养稍逊,最佳的吃法是用

  • 望春风粤梅/摄

    摘要:

  • 新春话柳

    摘要:“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柳绿莺啼的早春二月,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立春过后,万物复苏。我国民间自古就流传着“五九六

  • 蝶变

    摘要:听朋友说,在原合肥纺织机械厂的旧址上,建起了一个文艺街区,废弃的老厂区凤凰涅槃,实现了华丽蝶变。我曾数次前往合肥纺织机械厂采访,因此,这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是上世纪80年代,我在报社负责报道工业方面

  • 喜看家乡新面貌

    摘要:我的家乡是居于金陈河南岸的一个村庄,村庄被连绵的树林环抱。行路难、发展难曾是横亘在我们村致富路上最大的障碍。这些年,沐浴国家利好政策的春风,家乡发生巨大变化,感触最深的还是家乡的道路、住房、环境的蝶变

  • 闻香小语

    摘要:早起有喜鹊在窗前叽叽喳喳,喜鹊闹梅,那是蜡梅要开花了。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院子里的梅香,也就是报春的香气了。老母亲在田地里劳作了一生,最喜欢花草的香气。春日里,我总会买几株兰草花送给母亲。母亲在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蝶变

   期次:第8015期   作者:□高国权

听朋友说,在原合肥纺织机械厂的旧址上,建起了一个文艺街区,废弃的老厂区凤凰涅槃,实现了华丽蝶变。我曾数次前往合肥纺织机械厂采访,因此,这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

那是上世纪 80 年代,我在报社负责报道工业方面的消息。当时,我跑遍了合肥大大小小的工厂,特别是瑶海老工业区的安纺一厂、二厂以及印染厂、针织厂等,一年要跑上好几次。然而当我第一次来到合肥纺织机械厂采访,还是为其技术装备、生产规模、管理和效益感到惊喜,觉得自己挖到了一个新闻素材“富矿”。

我在厂区采访时,生产线上机声隆隆,物流车辆进进出出,车间外基本看不到人,偶尔遇见几名职工,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接待我的同志介绍说,厂区占地数百亩,厂房建筑面积有3万平方米,职工近4000人,产品主要销往省内,也对全国各地供货。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曾经承载着两代人的生活和梦想的合肥纺织机械厂已辉煌不再。但是她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华丽转身,以“长江 180 艺术街区”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我是在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来到长江180艺术街区的。还未进入街区,浓浓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在通向街区的一条二三百米长的小街上,两边文化艺术商铺鳞次栉比,放眼望去,有二三十家。迎面,是合肥行知学校。学校整洁的校舍、宽敞的操场、平直的道路、彩色的运动设施等,透过隔花围墙看得清清楚楚。从这里左拐,就进入了艺术街区。街区内,路分经纬、嘉木夹道,路灯杆上,红灯笼高挂,空阔地上,彩色雕塑竖立,锈迹斑斑的老式车床、冲床等废弃设备点缀其中。原来的生产车间经过改造、整修,或改为文化艺术场馆,或辟为婚庆摄影艺术中心,或建为陶艺木工制作工坊,或变身餐饮休闲场所。清新、简洁、明亮的街区环境,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老工业厂区的蝶变。

我凭着当年的记忆往前走,在一组废弃设备前停了下来。那老式脚踏冲床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走上前去,触摸它那硕大的皮带轮,回忆涌上心头:上世纪 50 年代末,我在工厂做学徒时当过冲床工,与冲床朝夕相伴,堪称“黄金搭档”。

走过一个个“车间”,抬头看到一座塔柱直插蓝天。它是艺术街区的标志,褐色柱体上,立着“长江 180 艺术街区”几个大字。走近一看,原来这是当年纺织机械厂的一座大烟囱,它既见证了纺织机械厂的历史,又目睹了它的重生,应该不会有遗憾了。街区西北边,是绿草如茵的坡地。用花岗岩碎片铺成的小径,斗折蛇行,直达坡顶。西边是和县路,内侧成排码放着近 20 只废弃集装箱,经艺术家改造后,成了个性张扬的艺术品。坡地的顶部和周围,零星散放着一些老旧设备和建筑构件,经过艺术家的美化,也成了点缀街区的艺术品。

从坡顶下来往回走,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静静地伫立着一座高达 7 米多的雕塑,整体造型为一名舞姿婀娜、裙摆飘扬的舞者,老厂区改造留下的旧工业部件,完美地嫁接在雕塑之上,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而在雕塑的底座上刻着的两个大字,正是长江180艺术街区的精神主题:蝶变。寓意着瑶海老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破茧化蝶。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