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天清,水清,风清,心清;明,日明,月明,花明,目明。
你看,清明这两个字里,似乎安放下了一切。人与世界都被含蕴其中,再没有哪两个音节,如此辽阔而从容。
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人间得清明。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一个“显”,真是一字出,百意全。明媚日光下,无数面目模糊的事物,都清晰了;色彩、温度,甚至棱角,长冬酷寒里漫散失去的活力,一切自行回笼,慢慢聚合。
油菜花开满地金,又美又野,大山的肌理凸显出来了。上头是蓝,下头是黄、是青、是苍灰。天地之间,春意漾漾,流荡一段风吟鸟喧。
梨荫下浣花微雨,脚步慢慢踱过来,花也飘飘,衣也飘飘,人像白霞里漂浮的一朵云。
无边麦田,在风中涌动成一首壮观的绿色排律。风骚又整饬,低调又昂扬。一句递一句,一波儿撵一波,有了海浪滔天的气势。
正是踏青好时光。去野外走一走,感受脚底下地气的上升、鼓噪的绿意。去花树下站一站,用身心承接飘飘洒洒的诗意。去河畔水滨,目送流水,浅吟低唱,以身心的自由去呼应天地的清明。
清明最轻快的一折,呈现在《论语》里:“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时,风如水纹,草若绒毡,薄俏春衫,沐风而鼓动,踏着新绿来到田野,饮酒弹琴,翩然起舞,然后唱着歌归去。这般惬意,自是孔子人生理想中的一部分。
清明有折柳、戴柳的习俗。戴柳之风起源于春秋,为纪念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人。介子推为晋公子重耳的谋士,他帮晋公子渡过难关、获得王权后,拒绝封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也不愿违背心意,终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悲痛惋惜之余,下令此日禁火、戴柳、吃冷饭,以纪念这位不贪权位、不图回报的义士。其实,这本是寒食节的来历。但在传承演变中,寒食与清明逐渐合拢,祭扫、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也成为清明节的主题。
碧柳戴于头,清新风雅。田野上,常见女孩子以柳枝做环,间插几支野花,香馥馥,凉沁沁,又美又有风味。“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 拾 去 ,万 株 杨 柳 属 流莺。”梨花笑涡,游子笙歌,鸟喧杨柳,清明中的万物,都让人欢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少不了的一项活动:上坟、祭扫。献几支花,培几锨土,我们为故去的先人扫墓,也为有益于百姓的先烈扫墓。
清明节,也肃穆,也沉凝。
曾听人说,当人生陷入迷茫,就去医院看看;那集合了人世苦痛的地方,像来苏水、清凉散,能杀毒去火,让心重归安宁;而去家族坟茔里扫扫墓,培培土,温暖的阳光下,先人的叮嘱会从横七竖八的尘事中再次浮现;去前贤先烈的墓碑前,指碑读一读,从前辈的事迹中,能悟到更有分量的人生哲理。
那时那地,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参悟人生:人生天地间,有来处,有去处;把握生的“清”,才能做到死的“明”。生死“清明”,便“死”也不死了。因为,心魄精神已然化为一股浩然之气,流转天地之间。它是路边杨柳、陌上春色、野外广场的秋千、风筝,是人性深处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守。
弄清来处去处,心境必定澄明。清明人生,便能抓牢生命的根本,获得高质量的人生。
清明,更像是一个警醒,一次出发;像种子睡醒,万物花开,开始新一轮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