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4-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成语里的清明

    摘要:千百年来,清明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历史文化,与清明节有关的成语则是其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这些成语寓意深刻、情深意远、生动形象、画龙点睛。政通人和。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滕子京重修岳

  • “清清明明”

    摘要:又遇“清明”,在闰二月。数数,此生第55个。年纪愈大,愈觉得“清明”是个地理意义上的术语,更贴切。阳春三月,蓝天白云,梨花似雪,风暖雨润,一丁点儿没有悲伤的感觉。如果不是那些小街店的门前,伸出一地地的

  • 又是清明雨纷纷

    摘要:一近清明,雨就纷纷,仿佛故乡的呼唤,仿佛父母的絮语。于是,我就踏上归途,朝烟树深处,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家园走去。父母不在了,我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不清。故乡的水土,只剩下清明在等我了。当新年的烟花散尽,冥冥

  • 诗意摇曳杏花村

    摘要:

  • 播种清明

    摘要:春风送暖,草长莺飞,恰是播种的好季节,正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的是种子,种下的是希望。乡下人对季节的感知不全靠日历或复杂的推算,凭的是双手,凭的是灵魂深处与大地的对话。过了“龙抬头”,尽管寒风

  • 人生识得几清明

    摘要:清,天清,水清,风清,心清;明,日明,月明,花明,目明。你看,清明这两个字里,似乎安放下了一切。人与世界都被含蕴其中,再没有哪两个音节,如此辽阔而从容。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人间得清明。《历书》云:“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语里的清明

   期次:第8052期   作者:□聂难

千百年来,清明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历史文化,与清明节有关的成语则是其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这些成语寓意深刻、情深意远、生动形象、画龙点睛。

政通人和。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于是,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文章开篇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就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用以形容形势稳定、人民安乐。清明不仅是节气,还指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诗经·大雅·大明》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书》里也有:“即位30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人面桃花。此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贞元12年进士,官岭南节度使。《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在中进士前的某年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看见一座桃花盛开的农庄,他上前去叩庄院的大门,想要讨杯水酒来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艳如桃花的女子开门接待。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情不自禁地前往寻访那位女子。桃花依旧,但大门深锁,芳踪杳然。崔护失望之余,在门扉题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记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后来“人面桃花”演变为成语,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外,也被用来形容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伤。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寒食,即节令名,清明前一天。元宵,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天叫“元宵节”。整日整夜都像过节一样极尽欢乐,形容经常沉醉于奢华或欢乐的生活之中。此成语出自元曲。元代白朴《梧桐雨》第一折中,唐明皇有台词曰:“寡人自从得了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

三迁之教。战国时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环境,连续搬家三次。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母仪》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井井有条。我国古代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朝。据说,唐高宗于3月3日在渭阳游玩,熏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赐每位臣子一个柳圈,说戴了避免虿毒。后来江南老百姓将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这个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来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对于慎终追远的重视,是在于对死的敬畏和对过往的崇敬。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