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最好模样是什么?近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认为家的最好模样,是“净(干净)、静(安静)和敬(尊敬)”。“三字”归纳,由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全面梳理出理想之家可感可近的样子。
我一直认为,家是具有全方位遗传性的。每一个人生活在上、下两个家庭之中,都经历着子女与父母的角色转换,产生和厚积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俗话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现实证明,子女不仅在血脉、性格、长相等生理个质方面遗传着父母的基因,在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自我调节等心理和精神因素上,也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父母的影子。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比如单一个“净”字,让我想起故去的母亲。无文化农村妇女的她,自带爱干净、做事利索和性格憨厚的好模样。一年四季,你每天一早醒来,所见到的每一样的老旧物件,皆是干干净净的,摆放是整整齐齐的;我们的穿着带有补丁却干净合适。它们虽露出旧时岁月贫穷的底色,但令我时时感到家里亮堂和心情愉悦,打小种下了“家”的原生物象——“干净”。以至于5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忘不掉,并养成了像母亲一般的好习惯。
民间亦智慧。置顶评论给出了好家庭背后的原因,即“父亲的大格局和母亲的好脾气”,我非常认同。家庭中,父母无疑担负着决定性的角色,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样子就是家庭的模样,就是孩子的模样。从家的角度理解,所谓“大格局”,就是为人父母明白事理,不糊涂,方向上为子女成长把舵定向,行动上正己正人,子女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把控好做人本分底线。所谓“好脾气”,即父母心中有爱,眼中有孩子,平等包容,沟通交流从心而发,非居高临下“占有式”的生硬相处和传统偏好。
到此,静心默想:一个家庭,家里干干净净,家人相互尊敬,平和沟通,以上率下,以行示范,眼见为实,总比强硬灌输和“生吞活剥”教育的效果好得多。如此,一个“家”的最好模样,在当下条件下,肯定会生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