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7-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含羞

    摘要:

  • 父亲的“俭”字诗

    摘要:父亲唱了一辈子“俭”字诗,人称“尖笔头”,这是用来形容守财奴的。至于“尖笔头”的贴切性,直到用过钢笔才恍然大悟——即使笔袋装满墨水,笔尖仍很节制。但用父亲的话说,那叫“粗茶淡饭、细水长流”,或者“取之

  • 梅城虹双飞

    摘要:源头清溪,是个不谙世事的顽皮少年,天真活泼,一路奔涌下山。溪水经过石桥,被桥孔套住,安静下来。水流经村庄,接受浣衣女子的捶打,从此驯服。溪成河,河成江,水面越来越宽,石桥越来越长,经历许多风雨,层次深

  • 第三封入党申请书

    摘要: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一个泛黄的牛皮纸信封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后,“入党申请书”几个字赫然入目。“尊敬的党组织: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工整的笔迹上,能感受到父亲书写时的专注和认真。读着这封入党申请

  • 鲜香印记

    摘要:舌尖上的美味,源自一个地方的物产。合肥地处江淮之间,怀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境内纵横的河网、密布的湖塘、绵延的丘陵山岗,成就了一方物产丰盛的鱼米之乡。湖鲜,当是合肥美食第一味。鲜之首,当是“巢湖三白

  • 渔梁老街

    摘要:练江边上,距徽州古城两华里即是渔梁老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始建于1400多年前,“村因梁名,地因坝传”,老街于公元759年已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渔梁老街的老,最先体现在街中心那条古

放大 缩小 默认

渔梁老街

   期次:第8120期   作者:□徐玉向

练江边上,距徽州古城两华里即是渔梁老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始建于 1400 多年前,“村因梁名,地因坝传”,老街于公元 759 年已形成街市,距今已有 1200 多年。

渔梁老街的老,最先体现在街中心那条古老的路面上。细密的鹅卵石,铺成一条窄路,由仰高亭对面的入口,蜿蜒伸向远方,隐在楼宇之间。鹅卵石路面两侧,辅以青石铺成中心路,然最宽处也仅四米有余,最窄处,一个成年人伸展双臂就能摸到两侧的墙。

随着岁月的洗礼,这些鹅卵石渐渐失去了光泽和圆润,周身表现出的沧桑,与老街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融为一体。料想当年,在山多田少资源贫乏的古徽州地区,百姓为走出这连绵的大山奔向幸福生活,遂就地取材,在江中捞取无数枚鹅卵石,铺出一条“徽商之源”。每一块鹅卵石,就代表一位古徽州人的心愿,无数个这样的心愿,铸成一条传奇大道。无数徽商、学子经此奔向更大的舞台,在获得成功之后,再经此返回故土、反哺故乡。学子“初登第,得意回”,造碑坊,办书院,商人则花巨资刻书印书办社兴剧,加大对教育和文化的投入,造就四百年徽商中兴之象。

渔梁老街的老,体现在建筑。高高的马头墙、青瓦木门,充满浓郁特色的徽派民居,诉说着此处往昔的繁荣。当年那些新筑的白墙,此时布满雨水的皴痕。石案、石柱、条石铺成的台阶、石块打底的墙基及墙面等随处可见。亦有年代更为久远的老宅,石基与砖木朴实地展现在过客的眼前,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已不需要华丽的服饰来博取人们的关注,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老街内,几乎每一扇开着的门,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从日常家具到陈列摆设,处处透着古朴与智慧。木石结构的双层老屋沿路排开,偶然透过敞开的门帘朝里张望,皆看不到底。

门前,笋尖、干豆角、梅干菜、干萝卜汇成一摊,臭鳜鱼、芙蓉糕、酒酿、石头馃、包袱饺、浇头面,以及砚台、茶叶等徽州特产琳琅满目。

每隔数十步就有一个巷口。这些巷子的出现,让原本有些狭窄拥挤的老街,一下子变得疏朗许多。细细观察,通往江边的巷口,多于通向北面杭徽公路的。毕竟,在老街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杭徽公路为何物。彼时,谁又敢放胆去想,有一条大道穿山越岭从徽州直通繁华的杭州呢。人们经老街的码头,登上船只,由水路去往全国各地。

渔梁老街的老,体现在无处不在的文化底韵上。门边贴着红色对联,门楣上有着大大的“春”字,屋檐下高悬着灯笼。几乎每座院落的门前,都或多或少地摆上几盆花草。没有院子的,也在矮墙甚至门口放上一两盆绿植。更别提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了。

走在老街里,恍惚间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书。这本书很厚很重,深邃得望不到头;这本书又很薄很轻,就算初来乍到,也可以享受它的轻松与惬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