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源自一个地方的物产。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怀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境内纵横的河网、密布的湖塘、绵延的丘陵山岗,成就了一方物产丰盛的鱼米之乡。
湖鲜,当是合肥美食第一味。
鲜之首,当是“巢湖三白”——白玉般温润剔透的银鱼、任凭煎炒不变红的白米虾、白嫩修长的白丝鱼。而水中盛产的螃蟹、面鱼、毛草鱼、泥鳅、甲鱼等,让湖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银鱼涨蛋、爆炒白米虾、清蒸白丝鱼、炸面鱼、虾糊、蟹糊、酱蒸毛草鱼、泥鳅挂面等,地方风味独特而浓郁。
每一道湖鲜背后,都蕴含着美丽的故事,让我们的味蕾变得更加活跃。
比如学名“湖鲚”的巢湖毛草鱼,小指长短,头大尾尖身扁,形似袖珍版的鲚刀。因出水即死,产量大,除少量鲜食,大部分晒制成干品,形似刨花,古时被称为“刨花鱼”。传说当年鲁班带领一班徒弟修建巢湖中庙,至中午做饭无菜,他抓起一把刨花撒到湖里,这些刨花就变成小鱼,被捞上来做菜。
干毛草鱼用开水焯一下,即可炒、煎、蒸。它与辣椒、芹菜、大蒜等蔬菜炒食,不需添加任何调料,即风味独特。“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蒸干毛草鱼是最具合肥地方特色的吃法。将毛草鱼放入陶碗,加入蒜末、姜末、红尖椒末和豆瓣酱,淋入一点猪油、香油,入饭锅焖蒸。饭熟鱼香,扑入鼻腔的是令人愉悦的开胃气息。拣两条小鱼入口,其特有的鲜嫩伴着香辣在口腔里弥漫,让人胃口大开。
环巢湖也是中华大地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农耕文明,让最普通的稻米在当地群众手中演绎出百样的风味,制作出各类点心、小吃,让人闻香裹足,思之垂涎。
经巧手制作的麻饼、烘糕、寸金、白切成为享誉四方的合肥四大名点。而在巢湖北岸的千年古镇烔炀,延续数百年传统工艺制作的“一品玉带糕”,更是驰名大江南北。“一品玉带糕”以糯米为基料,用桃仁、青梅、桂花、金桂、白糖、麻油等作为配料,用“四镶法”精制而成,清香四溢,柔软细腻。
合肥周边的许多古镇还有吃早茶的习俗。旧日,因陆路交通不发达,环巢湖连湖通江达海的水路交通造就了合肥及周边城镇的商业兴盛,临湖沿河兴起许多古镇。一大早,青石板铺成的街巷上就人来人往,有本地居民,更有来往客商,跑码头的,走船运货的……人们三三两两走进茶馆,一壶茶,几道点心,慢慢品着,把“从前慢”的时光延续到今天。
早茶中的点心有烧麦、酥饼、米饺、锅贴、糍粑、麻团、小笼包、茶干、狮子头、麻花、马蹄酥……品种繁多且精致美味。三河米饺、柘皋狮子头、庐江小红头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大麻饼玉带糕,寸金白切加烘糕,小刀面馄饨饺,旱饺油香小笼包,龙灯节子包油条。”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合肥小吃的多样性与兼容性。
依山傍湖多丘陵、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合肥,非常适宜饲养禽类。散养在山水间的传统家禽鸡鸭鹅,在合肥人的炉灶上异彩纷呈。吴山贡鹅、庐州烤鸭、曹操鸡等让人食难止嘴,而老母鸡汤更是闻名全国。
鲜香美味是合肥人味蕾上的印记,是合肥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和乡情,是一份经久弥香的乡愁,温暖并慰藉着合肥人的口腹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