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清溪,是个不谙世事的顽皮少年,天真活泼,一路奔涌下山。溪水经过石桥,被桥孔套住,安静下来。水流经村庄,接受浣衣女子的捶打,从此驯服。溪成河,河成江,水面越来越宽,石桥越来越长,经历许多风雨,层次深了,内涵丰富了,从此超然豁达。
江南水乡,石桥多如莲蓬浮于水面,虽然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石桥依然是城市的背景和底色。乡村的石桥则更多,这些石桥重实用性,主要作为交通通道,兼具观赏性。陌生的河面横亘一座石桥,凸显出当地的人情味,即便是匆匆过客,也不免驻足观看,似曾相识的暖意涌上心头。
从我住进小县城起,目光穿过窗外柳荫,越过低矮的三里街,总能看见两座五孔石桥。每日黎明时分拉开窗帘,清雾迷蒙的河面,两座石桥影影绰绰,像两个不期而遇的梦游者。晨曦一层层亮起来,柳荫一点点绿起来,河面铺上一片没有焦点的波光,这微弱的光,顷刻便点燃小城浓浓的烟火。
雾气散去,晨练的人们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带动了两岸的律动。阊江是一张九福宣纸,浓墨重彩的旭日着墨于纸上,粼粼光辉掩饰参差不齐的楼房。两座石桥,是两支蘸满颜料的画笔,抒写小城的特色与风韵。此时,时间定格了一会儿,画笔横架两岸,思考着线条和人物故事的走向。
小城历史长。祁门建县于唐朝,是安徽的南大门,地势“九山半水半分田”,高山密林,盛产茶叶,尤以“祁红”著名。百溪汇聚阊江,江水穿城而过,“平政”“仁济”两桥并列,为小县城大动脉,古朴坚凝,横卧江面,与耸立在凤凰山的文峰塔遥相呼应,在翠绿底色的衬托下,构建着祁门的历史底蕴。《中国名胜词典》称:“两桥横陈江上,宛如双虹垂地,光彩四射。”
城垣上,长长的香樟树组成一道蓬勃的“绿墙”。城垣下,一江悠悠碧水,倒影两岸人家,欢歌笑语和隐隐心事,丰富了江水的味道。江边的墙上长着爬山虎和龙须草,甚至有构树在缝隙里长大,枝叶伸逸到江面,营造出幽静意境。浑圆的桥孔,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面,实与虚的美感最能打动人心。
记得那年,年轻的我和她通宵坐在桥下,星空璀璨,江中渔火点点。渔船划过水面,搅动一江星空与灯火。火车在群山间驶过,明亮的车窗犹如一串夜明珠滑过。我们都以为爱情会像星空一样永恒,却不想,它不过是一片浮光掠影。
我偏爱桥,特别是古桥。又一个夜晚,天上的明月与江中的水月交相呼应,共同照亮小城。捣衣声掀起的涟漪,摇动一江灯火。沉静的江面上桥影绰绰,轻柔的晚风吹过双桥十孔,缥缈而清幽。周遭的一切,在这美好的夜色里,变得开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