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7-2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交公粮的记忆

    摘要:路过一片麦地,看见几位农民正在收割小麦,想起了儿时交公粮的情景。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无论是大集体时代,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几乎都经历过交公粮。党的政策,人民群众是积极拥护的。每年麦收刚过

  • 家乡的锅巴

    摘要:我的家乡岳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种植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以前,乡亲们做饭都是用柴火灶,待饭香时,再往灶里塞一把松针,铁锅最下面必然能掀起一整张锅巴。慢火焖煮的锅巴味道最佳,吃在嘴里有饭的柔软,也

  • 小小“建设者”

    摘要:

  • 栀香如她

    摘要:清晨打开窗户时,发现楼下的栀子花开了。一树雪白,花香浓郁。晨光里的花儿们,像是被笼罩在一片朦胧里,朵朵有着难以言喻的美丽,片片有着待人倾听的故事。记忆里,故乡的小院里也有一棵栀子花树,估摸着有些许年头

  • 斜晖古色西溪南

    摘要:一条清澈的河,一座平直的桥,一道通向清幽的门,暂时把我从喧嚣的尘世隔开。赶到西溪南已过了下午四点,留给我参观古村落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个小时了。打开车门即冲向碧色包裹着的所在。踏过那座石板桥,我已感觉心

  • 风过鹅子畈

    摘要:地名是有来历的,即使经过岁月淘洗,依然无法被湮没。譬如宿松县隘口、二郎两个集镇之间的鹅子畈,不仅是因为地图形状如同一枚鹅蛋、历史上这一带盛产鹅蛋,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癸卯夏日,重回故里,在熟悉而又陌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公粮的记忆

   期次:第8130期   作者:□潘文进

路过一片麦地,看见几位农民正在收割小麦,想起了儿时交公粮的情景。

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无论是大集体时代,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几乎都经历过交公粮。党的政策,人民群众是积极拥护的。

每年麦收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天天吆喝着:“乡亲们,该交公粮了,今年每亩承包地交小麦 XX 斤,共交多少,各家自己算……”这时,父亲便会指着麦场上的小麦对母亲说:“趁着这两天有空,咱们也赶紧把公粮交了吧。”

在麦场上晾晒的小麦,难免会混有一些尘土和麦秸等杂物,要用筛子把这些小麦筛上一遍,剔除杂物和干瘪的颗粒。

要把这么多麦子筛一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筛子一次只能装六七斤,装多了就筛不动。我曾试图帮母亲筛筛子,但要有技巧,并不是有劲儿就可以。尝试了若干次后,我始终不得要领,母亲接过我手中的筛子,笑着说:“我儿还得再等几年。”

孩子们闲来无事,在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时趁机捣乱,在麦场上疯跑打闹,即使是被呵斥,也浑不在意。玩累了,便蓬头垢面地回家。母亲一边拍去我们身上的尘土,一边责备:“以后不许到麦场上疯玩!”虽然当下答应了,但第二天,麦场上依然是我们嬉戏的身影。

按种地亩数,我们家每年要交三百多斤小麦。到了交粮那天,天刚亮,父亲将筛过后留下的颗粒饱满的小麦装进洗干净的化肥袋里,再用尼龙绳捆在架子车上,然后手握车把,肩挎拉绳,在前面拉车,我在后面帮忙推。

到乡粮站要走十多里路,路面是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成的,高低不平,架子车在上面行驶,极为颠簸,不一会儿我俩都累得满头大汗。好不容易到了粮站,已是上午八九点了,一眼望去,满院子全是架子车,一辆挨着一辆一直排到门外,后面还有陆续赶来的。父亲放下架子车,排好队,从脖子上取下毛巾一拧,大量的汗水被挤出来,浸湿了脚下的地面。

粮站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来了深刻的印象。轮到我们交粮时,工作人员把粮钎扎进装小麦的袋子里,粮钎是锥形物,中空,有凹槽,抽出来时,凹槽里装满了麦粒。工作人员仔细观察着粮食的饱满程度,再看看有没有杂物,随后捏几粒扔进嘴里,接连几声“嘎嘣”脆响后,算是合格,接下来便是称重、开收据、入库。

交了公粮,对我们家来说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情自然舒畅。我跟在父亲身后,抬着头、迎着风,走在回家的路上,两旁的白杨树叶随风发出“哗哗”声,为我们洗去一身的疲惫。

交公粮已成了尘封的记忆,如今农民种地不仅不交公粮,而且还会享受到各种补贴。但每当麦熟季节,我总会想起当年交公粮的情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