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8-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清流宜映月

    摘要:我是听着抗洪的故事长大的。爷爷说1954年的抗洪,父亲说1991年的抗洪,不同的是洪水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相同的是那滔滔大水也无法淹没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是那刻在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历经磨

  • 又见牯牛降

    摘要:十年前,我去了一趟牯牛降。那山、那水,令人难以忘怀。近日赴屯溪探亲,又走进牯牛降,重见那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相传李白游览黄山后意犹未尽,他漫步向西,步入祁门县,看见一条河和一座山,便问当地人:“这是什

  • 家乡的压水井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乡的人们用水都是取池塘里的水,或是在池塘边挖一口土井,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压水井。家乡的压水井,盛着我童年的记忆,也留下我成长的足迹。小时候,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摆着一个大大的

  • 八月的田野

    摘要:八月天亮得早,田野也醒得早。它清醒的过程很短暂,似乎天一亮,它就睁开眼睛,精神抖擞,里里外外透着晶莹的绿。这与春天的田野不同,春天的田野是嫩绿,而且它得等春阳从东方升起,然后缓缓揭开披在身上的轻纱,慢

  • 绘就童年

    摘要:

  • 立秋随想

    摘要:“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夏日酷热难熬,等凉风、盼立秋的心情格外急切。好在“苦夏”尽,秋天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建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为始,揫即束。自此,万物渐渐走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见牯牛降

   期次:第8140期   作者:□芮海林

十年前,我去了一趟牯牛降。那山、那水,令人难以忘怀。近日赴屯溪探亲,又走进牯牛降,重见那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相传李白游览黄山后意犹未尽,他漫步向西,步入祁门县,看见一条河和一座山,便问当地人:“这是什么河?什么山?”当地人回答:“秋浦河,牯牛降。”牯牛降山间的秋浦河,让李白流连忘返,他曾五次游览秋浦河并写下数十首诗篇。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写道:“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石楠与女贞都是珍稀树种,白鹭与白猿也是珍禽异兽,只有在秋浦河的发源地牯牛降,才能见到这难得的奇观。

在海拔1728米的高山之巅,有一块巨石,形同一头从天而降的牯牛,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牯牛降。1980 年,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家侯学煜来皖南考察,第一次来到牯牛降,对这里的自然环境赞叹不已,提出“要保护、要开发”的设想。不久,牯牛降迎来了它人生中的第一次科考。科学家们在渺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间,对这里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结果表明,牯牛降完好的植被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是地球上相近纬度地区中绝无仅有的,特别是核心地区,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实属难得。

与许多名山一样,人们也将牯牛降列出“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但它毕竟不像黄山一座峰一个名、一个名一个故事,这里大多是“无名氏”。那几座最具特色、最壮观之所在,人们为它们取了“骆驼峰”“雪花尖”等美妙的名字。有山就有壑,这里的人们将壑称作“岔”,当地有“三十六大岔,七十二小岔,岔岔环连环,大岔套小岔”的民谣。

伫立“神牛”背上,放眼望去,那是一个多么大气磅礴、清新悦目的绿色世界。是谁编织了这么一张绿绒地毯,铺就在这连绵的峰峦、深邃的幽谷?嫩绿、碧绿与墨绿,色彩鲜艳、层次清晰。组成这幅绒毯的每一道经纬,依循大自然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准则,各就各位、各尽其职。

这里拥有着丰富的植被。青钱柳是起源古老的草种属植物,其果实宛如一串串悬挂的铜钱;红楠木在这里片片成林,仲夏时节,树冠上开满一簇簇红色的花,果柄上顶着星星点点珍珠般的紫果;鹅掌楸、长序榆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与北美地质板块的亲缘关系,具有很大的价值;这里还生长着香果树、天目木姜子、永瓣藤、南酸枣、三尖衫等国家保护植物。春夏之交,万树碧绿、百花竞放,把绿绒毯点缀得姹紫嫣红。

钻进茂密的丛林,只见山岚漂浮,水木清华,古树端直挺拔、冠如华盖,古藤交错缠绕、横陈垂荡。小松鼠在林间跳跃,相思鸟结对成双,五颜六色的蘑菇散落在丛林间,造型奇特的鸟巢搭筑在树权上,俨然一座童话世界。

牯牛降石涌清泉,溪流纵横,遇岩成瀑,瀑落成潭。在这一座座翡翠般的碧池中,栖息着无数小生灵。石蛙、娃娃鱼是这里的“长居客”。鸳鸯戏水,是这大山中又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里也是鸟的乐园,“百鸟朝凤”迎来了大山的黎明。

牯牛降与黄山同处一个纬度,有着许多相似的景观。松是黄山松,匍匐偃卧,龙虬横陈;云同黄山云,云涌浪翻,群峰浮海;石如黄山怪,似仙似神,千姿百态;瀑像黄山瀑,似锦似缎,或宽或窄。难怪人们称牯牛降是“未开发的黄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