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8-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清流宜映月

    摘要:我是听着抗洪的故事长大的。爷爷说1954年的抗洪,父亲说1991年的抗洪,不同的是洪水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相同的是那滔滔大水也无法淹没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是那刻在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历经磨

  • 又见牯牛降

    摘要:十年前,我去了一趟牯牛降。那山、那水,令人难以忘怀。近日赴屯溪探亲,又走进牯牛降,重见那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相传李白游览黄山后意犹未尽,他漫步向西,步入祁门县,看见一条河和一座山,便问当地人:“这是什

  • 家乡的压水井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乡的人们用水都是取池塘里的水,或是在池塘边挖一口土井,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压水井。家乡的压水井,盛着我童年的记忆,也留下我成长的足迹。小时候,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摆着一个大大的

  • 八月的田野

    摘要:八月天亮得早,田野也醒得早。它清醒的过程很短暂,似乎天一亮,它就睁开眼睛,精神抖擞,里里外外透着晶莹的绿。这与春天的田野不同,春天的田野是嫩绿,而且它得等春阳从东方升起,然后缓缓揭开披在身上的轻纱,慢

  • 绘就童年

    摘要:

  • 立秋随想

    摘要:“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夏日酷热难熬,等凉风、盼立秋的心情格外急切。好在“苦夏”尽,秋天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建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为始,揫即束。自此,万物渐渐走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流宜映月

   期次:第8140期   作者:□仇士鹏

我是听着抗洪的故事长大的。爷爷说 1954 年的抗洪,父亲说 1991 年的抗洪,不同的是洪水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相同的是那滔滔大水也无法淹没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是那刻在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历经磨难却永不低头的不屈与自强。夺粮抢收、向险而行、封堵溃口、抢救灾民,成长于新时代的我无法想象抗洪一线上踩碎白天与黑夜的脚步声有多么急促、响亮,但每听到一条军民长城的筑成,都让我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板。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一代伟人的题词。我至今记得,听任课老师讲到这句话时,我是多么心潮澎湃,突然理解了周恩来同志在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的心情。“为修好淮河而求学”,这句无声的誓言如磐石般立在我的心中,睥睨岁月里的每一场暴雨,让人水和谐在淮河两岸谱写出波光粼粼的动听旋律。

这条发源于桐柏山的大河,在横跨中原的同时,也横跨了璀璨的唐诗宋词。“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河上有飞鸟盘旋,河边有百花盛开,河水在鸟语花香之间,勾勒出对尘世最深情的眷恋。更可贵的是,这条河,有着极为清亮的歌喉。“清淮无底绿江深,宿处津亭枫树林”,唯有清,才能酝酿出惊心动魄的绿,唯有清,才能以清淮为名固化成文学意象,让浩荡的黄河都忍不住地羡慕。白居易曾在《渡淮》中写道:“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这把淮河的审美格调又往上抬了一层。这样的清澈,只有用来倒映月亮,才不会辜负、浪费。它保留了月亮的光辉,如此晶莹、皎洁,恍若孪生,在岸边赏月,却恍若在天上俯瞰人间,若非偶尔的风吹起了涟漪,谁又能断言水中月只是一个美丽的影子?

我想,淮河的灵魂深处,始终辉耀着一轮明月,所以即使它曾横推一切,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也能归于优雅娴静。如今的淮河,随着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和岸坡绿化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在她的手背上,已经重新长出了柔嫩的水草,双腿细长的水鸟伫立在水中,像是重新来此赏月的诗人,在水波间聆听千年的沧桑变化。有朋友住在淮河边上,在她的朋友圈里,我找不到父辈口中凶暴的淮河,而是静静地流淌在城市的臂弯中,绕过岛屿,托起桥梁,树木在水面留下长长的影子。在岸边的草木间,我听见的不是侵蚀的狞笑,而是润泽的呢喃。

得知我学的是水利后,朋友激动地说:“正是你们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让淮水安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让我倍感汗颜,那些用自己的血肉迎接洪水冲撞的人不是我,那些用自己的才华磨平淮水性子的人也不是我,我只是踩着他们留下的脚印、走在他们影子里的人,但这依然让我心潮澎湃。

求学的意义,不就是把自己所学的,写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一个上句。“一定能把淮河修好”,这是属于今人的下句,也是义不容辞的回答。这份好,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好;这份好,亦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好。而我,想成为它的主语之一。

我想陪伴在它的身边,记录它的每一次涨落,守望它每一年的汛期,以淮水为墨,以经验和智慧为笔,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修饰写在沿岸人民的生活中;我想在开闸放水的轰鸣声里,聆听一种感天动地的精神,讴歌一方水土与一方人的血性与担当;我想把我的未来折叠在水天一色的分界线中,大声地告诉我的父辈祖辈,那个听着抗洪故事长大的孩子,正在参与淮水的未来,用幸福的色彩书写它在新时代的一笔一划。

我相信,未来的淮河,不再只是流淌在唐诗宋词里的淮水,它所流经的地方,都会生出诗词歌赋。它们在淮河两岸人们的口耳间传唱,也在鱼虾候鸟的种群基因里书写。

清流映月,今朝敬请重吟看!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