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桥”一词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很深刻,那是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我知道那座枫桥是在姑苏城外,寒山寺边。但我也知道,彼枫桥不是此枫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枫桥都是指苏州城外寒山寺附近的枫桥,因张继一首诗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
而我文中提到的枫桥,是另一座位于浙江诸暨的枫桥。
诸暨的枫桥,是我从浙江大学的培训课堂上听说的。据老师介绍,“枫桥经验”,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治理经验,为此,1963 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几十年来,“枫桥经验”为枫桥镇、浙江省乃至全国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为此,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走进著名的“枫桥经验”陈列馆参观学习。
“枫桥经验”陈列馆是一座记录着“枫桥经验”发展历程的殿堂。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仿佛都在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我对“枫桥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治理模式,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理念。
据讲解员介绍,近年来,枫桥镇共成功调处民间纠纷 10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 97.2%,其中 80%的纠纷在村一级就得到了解决。此外,枫桥镇在健全普法工作网络的基础上,每年投入20 多万元用于法治宣传教育,并对曾经有过违法行为的人员,坚持“不推一把拉一把,不帮一时帮一世”的原则。五年来,枫桥镇的刑满释放人员中,绝大部分人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率达99.15%,有的还成了致富能手。
随着经济发展,枫桥镇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新的管理模式,统一为他们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每年还评比“十佳外来优秀青年”,授予中高级人才“荣誉镇民”称号……“枫桥经验”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它让我明白,和谐社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通过每个人的点滴努力可以实现的。
走出陈列馆,我漫步在枫桥老街。古老的街道,充满了岁月的痕迹。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两侧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店铺林立,传统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让人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老街上的人们,生活宁静而祥和,他们的笑容和热情,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小镇的温暖与亲切。
老街上最吸引我注意的建筑是枫桥大庙,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清代。整座建筑由钟楼、鼓楼、前厅、戏台、中厅、后厅、东西厢房等组成,雕梁画栋,气势宏伟。1939 年 3 月 31 日,周恩来同志亲临抗日前线,途经枫桥时,在枫桥大庙戏台上向各界人士作抗日救国演讲。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刻进了枫桥人的基因。
越中书局位于青年街 36 号。据介绍,其主人是广东的出版商人陈松麟,因为对王冕、杨维桢、陈洪绶这三位“诸暨三贤”的敬仰,千里迢迢来到枫桥建立了这家书局。书局总面积近 2000平方米,主要功能区域包括铜版凸版印刷展示厅、国粹越剧演出厅、新书发布厅、藏书楼、展厅、书院茶食文化区等。书局内共有 6 个天井,分别以梅、兰、竹、石、蕉、榧布置营造,匠心独具,文气典雅。此外,越中书局还另设了 6 间书房以纪念前贤,分别为王冕书房、陈洪绶书房、杨维桢书房、饶宗颐书房、范蠡西施书房和李清照书房。徜徉其中,感慨万千。
离开枫桥时,我心中满是感慨与眷恋。枫桥,这座充满魅力的小镇,用它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也让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