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从西侧步入熙熙攘攘的省城淮河路步行街,一眼便望见青砖黛瓦、古朴典雅的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坐北朝南,共分东西两院,西面故居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东面则为淮系展馆。这座曾经风光无限又几经变迁的百年老宅,置身现代气息浓郁的商圈之中,是江淮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
故居第一进为门厅,门前有一对狮子赫然屹立,左为雄狮、右为雌狮。雄狮脚下踩有一只球,象征寰宇、权力,形象威严,为镇宅辟邪用。雌狮脚下踏有一只小狮,象征家族子嗣昌盛。屋檐下悬挂着四只红灯笼,左右对联是:“半条街阅尽庐阳春色,大公馆分来李府雄风。”门上的横匾上书“李府”二字。
拾级而上,进入门厅。绕过一道屏风,经过一个小院,便是过厅,是客人等待主人召见的地方。布置有“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生平展,向人们介绍李鸿章的生平。展览室内,还有很多名人对他作出的评价,如梁启超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的“水浅而舟大也”等等。二进内部采用立柱抬梁式梁架结构,梁架雕刻十分精致,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舫穿插其间,气势恢宏。
出了过厅,再经过一个小院,就到了中厅,这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家族议事、接待贵宾等,相当于如今的客厅。因为客厅最能代表主人身份地位,用建筑语言表现为台基明显高于其他部分,除了防潮的实际功用之外,更大程度上是使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到一种高大雄伟的气势。徽派建筑中厅通常都有寓意美好、祈盼福祉的匾额,李府中厅亦不例外,名为“福寿堂”,喻示福寿安康。正前方为太师壁,上面挂有中堂,壁前摆放供桌,这也是堂屋中最重要的陈设。供桌的摆放独具特色,中间有一只古钟,两边分别摆上瓶和镜,用以寓意家宅“终(钟)生平静(镜)”。
正北有两把椅子,左右两边各有三把椅子和两张桌子,为木制镂空雕花的,上面还嵌着大理石,中厅的东面为书房,房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纸砚笔墨一应俱全,墙面挂着一些大理石制品,中厅的西面是一个接待室。
中厅内构思考究,每扇格门都雕有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根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栩栩如生。
过了中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堵青砖墙,这是女儿墙,用来分隔前厅和后院。来访的异姓男客只允许在中厅逗留,不准进入内宅;而后院居住的女眷平时的活动范围只能由此墙至花园,也不准外出抛头露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绕过女儿墙,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合院,这就到了走马楼。所谓内宅即走马楼,是由第四、五两进构成的一幢四合院式的两层楼,因系女眷主要的休息活动场所,俗称“小姐楼”。该楼为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寓意阴阳调和。走马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内部环形走廊上雕梁画栋,上面雕花的月梁,两边的廊柱、撑拱雕饰主要为荷花、水草之类与水有关的图案。古时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因此人们雕刻与水有关的图案用以防火镇灾。
小姐楼有一个后园,是供家眷们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虽然现在的李府不及过去的十分之一,但从留存下来的建筑与格局中,我们仍能依稀看见当年的“豪宅”盛况。
四进是墨宝展,可以看到李鸿章的墨宝,包括李鸿章撰写的匾额、对联和信札等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史学价值。馆内有李鸿章亲笔撰写的“阃寄干城”匾额、写给同僚好友的亲笔手札等珍贵藏品。
五进则为“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展现了李鸿章创办、扶持、掌控和发展招商局的过程,包括他向清廷奏呈的《试办轮船招商折》影印件、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的第一艘商船“伊敦号”的模型等。
走到这里,再往东侧一转,是“淮军与近代国防”展览。展出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