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中级人民法院认真落实省高院、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精神及《关于加强合作开展劳动争议诉调对接的工作意见》,着力完善“法院+工会”多元解纷机制,推深做实“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强化诉源协同治理,联动汇聚解纷合力,不断提升劳动争议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一、聚力前端协同,拓展诉调对接深度。扎实推进“法院+工会”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工作,着力构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格局。一是强化政策驱动。联合市总工会下发文件,建立联席会议、司法建议与工会监督衔接、法治宣传等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协作机制。全市两级法院均与同级工会制定了工作方案,构建起“法院+工会+N”多元解纷联动机制。二是注重工作互动。联合成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共同聘任专职调解员33名,常驻开展调解工作。实行成讼案件调解前置,全部委派工作室诉前调解,及时司法确认,实现一站式接收、全链条解决。吸纳工会干部、劳动仲裁员等担任调解员,建立调解专家库。借助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力量,联动化解疑难复杂纠纷。三是加强数据联动。推动“互联网+调解”平台入企业、入调解室,全流程在线办理委派调解、材料流转、协议签署、司法确认等事项。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共诉前在线委派调解劳动争议 19474 件,调解成功率达 87.55%。肥西《以“绣花功夫”打造“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好品牌》入选全国“互联网+工会”维权服务三十件“典型案例”。
二、聚力裁审衔接,提升实质解纷力度。针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政策性强等特点,着力深化府院联动,做实裁审衔接,实现案结事了。一是打造劳动争议“简易门诊”。推行要素式审判,实现简单案件速调快审、批量解纷,高效定分止争,减轻群众诉累。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推动服判息诉、明法止讼。二是强化劳动争议“专科门诊”。指定专门庭室办理普通劳动争议案件,建立群体性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借助工会、人社、劳动仲裁等力量共同化解,减少可能引起劳资矛盾激化案件发生。三年来全市法院审结劳动争议 12863 件,调撤5003件,调撤率达38.89%。三是搭建“集中会诊”平台。健全裁审衔接机制,定期与劳动仲裁机构开展同堂培训、业务研讨。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联合印发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范指引,统一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标准。三年来审结申请撤销劳动仲裁裁决案件1298件,仅撤销49件,撤销率仅为3.78%。
三、聚力职能延伸,拓宽源头治理广度。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不断延伸审判职能,拓展劳动争议源头治理的深度广度。一是加大司法宣传力度。联合工会、仲裁、人社等部门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强化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积极开展“村村(社区)有法官”“一周一企”活动,902 名“网格法官”定期走访调研,提供“法治体检”服务,促进企业诚信合法经营、严格依法用工。二是深化判后答疑制度。针对矛盾突出、争议较大案件,将释法析理工作贯穿办案全流程。对劳动争议多发、用工制度明显不健全的企业,提醒督促建立健全人事管理、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员工合法权益,预防劳资纠纷。三是强化司法服务供给。针对行业、企业短板问题,定期制发典型案例、审判白皮书和司法建议书,提示防范纠纷再生。定期邀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职工代表等旁听庭审,力争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下一步,合肥中级人民法院将始终保持“如我在诉”的紧迫感,不断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有效机制,努力让劳动者就业更安心、企业发展更舒心,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