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2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压一压”好

    摘要:季羡林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写了篇散文《年》,送给老师叶公超,受到叶公超高度评价,并在他所主编的文学刊物《学文》上发表。季羡林喜出望外,紧接着又写了篇《我是怎样写起文章来的》,送给叶公超,却碰了钉子。究其原

  • 故乡的蓖麻

    摘要:我因缘际会,作为援外医疗队的一员,驻足于地中海之滨的瑰丽岛国——马耳他。在这里,偶遇蓖麻,仿佛与故人重逢,唤醒了深藏心底的柔软记忆。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与挚友探访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他的居所静谧地依偎在

  • 水乡风情

    摘要:

  • 人生的三所学校

    摘要:对于苦难,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按照罗曼·罗兰的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我总觉得这话有些消极。人生不如意的时候的确不少,但是,不如意和痛苦毕竟不是一码事。而痛苦与苦难恍如一对

  • 夏天的别样风情

    摘要:夏天,犹如一首热烈奔放的交响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别样的风情。在人们的印象中,夏天往往是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火炉之中。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夏天的内蕴,便会发现它丰富多样的性格。初

  • 靠兴趣向前走

    摘要: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首次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并为一课,细细一想,耐人寻味。艾青是浙江金华人,徐志摩则是浙江海宁人,都是浙江籍。第二单元共七篇诗文,就有四

  •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摘要:炎炎夏日,在泾县书法家协会好友老范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宣纸因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成为古往今来中国书画家们的最爱。一张薄薄的宣纸,要经过砍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期次:第8381期   作者:□王唯唯

炎炎夏日,在泾县书法家协会好友老范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

宣纸因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成为古往今来中国书画家们的最爱。一张薄薄的宣纸,要经过砍剥、蒸煮、踩踏、堆沤、捶洗、晾晒、氧化、翻摊、漂洗、干燥、拣皮、舂打、混浆、捞纸、榨胚、烘干、剪纸、包装等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才能成型。这还不够,宣纸的原材料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从选、捡、蒸、煮、沤、浸、扯、晒,至少要一年时间,才能达到宣纸制作的基本要求。

在制作工坊,细心的女工正在一根一根挑拣制浆的青檀树皮和高秆稻草,不放过一粒杂质;身强力壮的师傅操作着大木槌把树皮、稻草敲打成一片片料饼;踩浆工用脚把纸浆踩成烂泥形状;抄纸工用竹帘从乳白的浆液中捞起一张张湿漉漉的宣纸;烘纸工把捞出的纸贴在特制的烘墙上,烘墙的夹层用木柴燃烧加热,使墙面保持 65 摄氏度的恒温。老范向我介绍道,一张成品宣纸,得经 50 多人之手制作,按照固定的程序,完整的步骤,统一的节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在生产过程中,抄纸是一道关键的工艺,全凭经验技巧和手眼的细致把控。不仅如此,抄纸还需膂力过人。抄纸大师周东红就是凭着一手绝活,30 年未出一张废品、次品,被授予“大国工匠”称号。我问周师傅一天能抄纸多少,周师傅说是 1600 多张。听到他的回答,我惊呆了。且不说在最寒冷的冬季,双手被冷水浸泡得僵硬麻木,也不说皮肤长时间被水浸泡受到的损害,单单是每天没完没了地重复这些动作,就十分不易。当我们欣赏那些精妙的书画作品时,也不能忘了千百年来那些宣纸制作人的辛勤付出。

触摸着一张张纹理清晰、绵韧而坚、光而不滑的宣纸,我被“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制作工艺所惊叹。我的眼前仿佛不再是一张张洁白的纸,而是笔走龙蛇的狂草,是行云流水的行楷,是一笔千钧的隶书,是郑板桥的竹,八大山人的兰花,吴昌硕的牡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惊叹之余,我更欣慰于宣纸制作工艺能被代代传承,与中华书画艺术一齐放射出光芒。正如郭沫若对它不吝褒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国画大师刘海粟更是对其赞誉有加:“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据老范介绍,相传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孔丹的人跟师傅蔡伦学造纸,师傅去世后,孔丹想要造出一种更优质的纸来为师傅画像。踏破铁鞋之后,孔丹在泾县乌溪边发现一株枯树,树皮纤维被溪水浸泡得洁白如雪。孔丹灵感一现,剥下树皮,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宣纸。由此,“得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的宣纸,历经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宣纸”二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文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离开时,我提出买两刀宣纸带回去,老范笑我,不会写不会画买宣纸干嘛?我说,此话差矣。陶渊明不解音律、不会弹琴,却在厅堂摆放一张无弦之琴,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琴为无弦方见心。同样,宣纸虽不能言,却独识人品本质。文人形容石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认为这也是宣纸的独特风骨。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