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苦难,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按照罗曼·罗兰的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 个 生 活 贯 穿 着 痛苦。”我总觉得这话有些消极。人生不如意的时候的确不少,但是,不如意和痛苦毕竟不是一码事。而痛苦与苦难恍如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候很难区别。苦难中包含着痛苦,换句话说,没有痛苦,就不会有苦难。巴尔扎克对于苦难的理解就很中肯,他说,“苦难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通常要接受三所学校的教育。父母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调查表明,问题少年绝大多数与家庭有关,只因他们缺少关爱,在人生的紧要关口缺少引路人。可我不赞同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的说法,目不识丁的父母照样可以培养出顶尖的人才,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是理所当然的第二所学校。这所学校比较全面,既教做人,又教知识,由于一切还停留在书本上,就如一支没有实战经验的部队,战斗力如何还得在战场见分晓。
社会是人生的最后一所学校。有人在这所学校待了一辈子,依然碌碌无为,最后甚至走上为人所不齿的道路。这种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怕吃苦受累,怕担起生活的担子,这也不想干,那也不愿尝试,结果人生一团糟。是有人刻意抛弃他们吗?不,谁也没有这个权利,抛弃他们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大成者必多难,难从何来?躺在床上蒙头大睡是不会经历什么苦难的,这就好比旅行,走的路程越多,经受的风雨也就越多,始终躲在温室之中,又怎么会遭遇风吹雨淋呢?可是,温室中的人生能领略到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吗?
总结人生,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的道理,一直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没有能力发明创造,就当一个制造者,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成为太阳,就当一棵小草,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不也一样给人以勃勃生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