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0-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拾片红叶藏个秋

    摘要:阳光如碎银般洒在落叶上,鲜红和橘黄的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秋天的山林,有了分明的层次和斑斓的边界。走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里,脚下的秋叶哗哗作响,才意识到很久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也很久没有安静地坐下

  • 清秋听虫鸣

    摘要:“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秋日虫鸣,是大自然的一曲天籁,那或清脆悦耳、或轻柔悠扬的鸣唱,让人赏心悦性,涤虑澄怀。秋日鸣虫种类很多,最惹人喜爱的,当是蟋蟀、蝈蝈、油葫芦,三者被并称为“三大鸣虫

  • 故园秋浓莼鲈思

    摘要:吟诵宋人杨泽民《扫花游》:“素秋渐老,正叶落吴江,雁横南楚。”黯然中仿佛又闻到街头巷尾桂花糕和桂花糖藕的清香,内心一片波光潋滟。秋意袭人,格外怀念纯净的村庄、淳朴的风情、恬淡的日子。故园炊烟如植物的根

  • 金秋

    摘要:泥人/摄

  • 又闻桂花香

    摘要:那天傍晚在小区长廊散步,走到廊庭深处,不经意间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香味,细嗅,却是久违的桂花香,心中甚是惊喜。往年中秋前后,小城街头巷尾早已处处飘着桂花香,但今年因气候原因迟迟不见花开,不闻花香。第二天

  • 河与街的记忆

    摘要:黄山市屯溪三江口,率水与横江相融相合成渐江。渐江畔,一条屯溪老街逶迤相伴。我对渐江的记忆,源于一个人,就是我的外婆。四十年前,滨江西路之下,是延绵的河滩。江雾落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粼粼的波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与街的记忆

   期次:第8435期   作者:□叶荣荣

黄山市屯溪三江口,率水与横江相融相合成渐江。渐江畔,一条屯溪老街逶迤相伴。

我对渐江的记忆,源于一个人,就是我的外婆。四十年前,滨江西路之下,是延绵的河滩。江雾落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粼粼的波光。江水哗哗地流,清晰又悦耳。外婆抡起棒槌一声高过一声,合奏着渐江的晨曲。我坐在板凳上,嚼着牛屎糖,迷蒙着眼看江水东去。

我对老街的记忆,也源于一个人,还是我的外婆。推开外婆家的房门经过一个过道,就能看见老街的牌楼。那时的老街,游人和行人都不算多,房舍陈旧,斜阳映照下像一匹瘦马。外婆每天会穿过老街鱼骨般狭窄的横巷和滨江西路,下到河滩浣衣、刷马桶。斜长的身影就像一根老麻绳,把渐江和老街紧紧捆在一起,丢进我幼年的记忆里。

老街因渐江而生,渐江因老街而兴,在古徽州璀璨夺目的历史篇章中,两者须臾不可分离。同样,在寥寂平淡的人间烟火里,它们由外婆这样的寻常百姓,用足迹、时光、情感牢牢连接在一起,也须臾不可分离。后来,外婆故去,旧居不复,幼年的记忆渐渐沉寂,渐江和老街在我心里也挣脱了那根老麻绳。即便我一次又一次凭栏看江水寂寞东去,一趟又一趟在老街徘徊看斜阳西沉,它们仍如同两只不会相遇的风筝,各自随风。外婆是永远回不去的记忆,河与街会有再次相拥的那一刻吗?

好在,时间给了我如愿的机会。古老的徽州,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的容颜。如今,坐落于渐江和老街之间的滨江西路,摇身一变成为一条“河街”。这是当年外婆下到河滩的必经之处。她的步履就像纳鞋底的缝针,来回穿梭,将这条路缝得如千层底般结实。

盛妆亮相的河街,惊艳了我的眼,也醉倒了三江口上空的流云。踏上红色麻石铺成的簇新步道,似曾相识,又内心犹疑:这是老街千年前青春风貌的再现吗?重要的是,河与街又在一起了。

一江清凌凌的水不知疲倦地扑腾着河街的腰肢,河街的影子一个猛子扎到江底,晃晃悠悠。渐江不再寂寞,我以重生的喜悦,细细打量重生的它。古时的鱼埠头、阳湖渡、盐埠头一一再现。一幢幢明代制式徽派古建筑,一排排古法样式歇山屋顶,一处处呈现在木质构造里的卯榫工艺,古风盎然。铜制风铎在清风里不疾不徐,低吟浅唱,宛如外婆哼唱的童谣,幼年的记忆被声声唤醒。

满目的黑与白在绿水青山间错落有致,尽情呈现古派徽韵特有的婉约素雅。长街小巷娉娉婷婷,楼阁廊亭袅袅依依,古戏台上水袖翩翩。凝神间,又可闻见小馆里飘来的咖啡浓香,乐吧里冲出的爵士趣味。古今交错,雅俗共存,在反差极大的意境间互相倒换,倒也独特。

入夜,河街与渐江进入甜蜜的热恋时刻。河街是一条发光的鱼,变幻着炫目的色彩,游弋在静谧的江水里。渐江轻轻拥其入怀,用舒缓深沉的呼吸爱慕河街的俏丽,缱绻温存,不离不休。

江清柳飞的诗画江南,从天的尽头走入梦的里头。河与街的记忆终于在宏大时空的转换中实现了绵延接续。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登上点点白帆,从鱼埠头启航,携手大美黄山共赴新的壮丽远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