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2-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包裹在元宵里的思念

    摘要:窗外的雪又落了下来,细碎的雪花在暮色中飘舞。朦胧的雪雾中,似乎看见母亲正在厨房揉着元宵面,案板上的糯米粉如雪般扑簌簌飘落,沾在她的围裙上,染白了她的鬓角……恍惚间,我回到了儿时的元宵夜。父亲早早地从集

  • 人生三境界

    摘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经典名言,如同一座智慧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在学习与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之旅。

  • 春来陌上采荠菜

    摘要:春风骀荡,春阳杲杲,故园乡村田塍陌头被纤巧野菜染绿。马齿苋、马兰头、荠菜、蕨菜和紫云英点缀春野,绿意盈盈,如灵秀村姑,发出咯咯脆笑,唤醒村庄,唤醒春天。荠菜又叫雀雀菜、田儿菜、菱角菜、地米菜。其身形纤

  • 惊春

    摘要:立春后,大地仍是一片孤寂。荷塘叶黯花残的枯梗,还在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寒风中的屋梁,犹自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如同有人抄起一对鼓槌,在天边擂起了鼓,一阵隆隆的轰响,从彤云深处传来。昆虫们应声而起,倾

  • 趣说元宵节

    摘要:农历正月十五,早期称月望,隋时称元夕,唐初称上元,唐末称元宵,宋之后还有灯夕、灯节之类的别称。说到元夕,绕不开隋炀帝。此人除了有修运河、开科举、打造丝绸之路等“大手笔”,还巩固了元夕的官方地位,利用花

放大 缩小 默认

趣说元宵节

   期次:第8515期   作者:□吴垠康

农历正月十五,早期称月望,隋时称元夕,唐初称上元,唐末称元宵,宋之后还有灯夕、灯节之类的别称。说到元夕,绕不开隋炀帝。此人除了有修运河、开科举、打造丝绸之路等“大手笔”,还巩固了元夕的官方地位,利用花灯和百戏将节日狂欢推向新高潮。《隋书·音乐志》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才高八斗,幽默风趣,相传元宵节他与臣僚们陪乾隆赏灯,只见一盏大灯上贴着一条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大家琢磨了半天,没有头绪,面面相觑,最后还是纪晓岚给出了答案——猜谜。

猜灯谜是嵌入元宵节的益智游戏,如同我们家乡的灯戏,老少咸宜,而北宋王安石就是猜灯谜的受益者。

那时王安石还是个文艺青年,既没有当文学家的抱负,更没有实施变法的胆识,他的梦想无非是博取功名,挣点俸禄。他赴京赶考,适逢元宵,路遇大户人家走马灯下有一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猜谜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智慧灵感,王安石苦思冥想,可惜未对上,只能继续赶路。无巧不成书,待他进得考场,可能主考官也是刚闹元宵回来,考题竟以元宵节常见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很快想到了那个让他垂头丧气的灯谜,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家宿松一直有闹元宵的习俗。趁着腊月冬闲,各村的老人扎龙灯,壮汉学舞狮,青年男女咿咿呀呀排小戏,《观灯》《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都是必备的传统节目。

待到正月,游龙舞狮,送戏拜年,东村的刚走,西村的就到了。金黄色龙灯长约二十米,十多人分节举起,游龙活灵活现,后面还跟着一帮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送吉祥。黄龙进门,主家高兴,不但焚香燃炮迎送,还要端出糍粑、糕点犒劳。戏场上,生旦净末丑,各角色在剧情里依次出场,喝彩声此起彼伏,有人和着曲调陶醉其中,有人前仰后合乐不可支。灯戏大同小异,观众百看不厌,从一个村庄跟到另一个村庄,一些青年男女没有托媒,便在戏场上对上了眼。每到元宵节闹完高潮,焚了扎龙,收了狮被,散了戏班,一年之计在于春,大伙儿便要集中精力春耕生产。

现在的乡村如同“候鸟驿站”,在外打拼的人一般腊月底才回家,大多没有闲工夫舞狮排戏,即使日历上“元宵节”依然醒目,已很难闹出当年的大动静了。愿“乡村振兴”的号角,把更多的年轻人引回家乡、留在家乡。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