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2-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包裹在元宵里的思念

    摘要:窗外的雪又落了下来,细碎的雪花在暮色中飘舞。朦胧的雪雾中,似乎看见母亲正在厨房揉着元宵面,案板上的糯米粉如雪般扑簌簌飘落,沾在她的围裙上,染白了她的鬓角……恍惚间,我回到了儿时的元宵夜。父亲早早地从集

  • 人生三境界

    摘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经典名言,如同一座智慧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在学习与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之旅。

  • 春来陌上采荠菜

    摘要:春风骀荡,春阳杲杲,故园乡村田塍陌头被纤巧野菜染绿。马齿苋、马兰头、荠菜、蕨菜和紫云英点缀春野,绿意盈盈,如灵秀村姑,发出咯咯脆笑,唤醒村庄,唤醒春天。荠菜又叫雀雀菜、田儿菜、菱角菜、地米菜。其身形纤

  • 惊春

    摘要:立春后,大地仍是一片孤寂。荷塘叶黯花残的枯梗,还在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寒风中的屋梁,犹自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如同有人抄起一对鼓槌,在天边擂起了鼓,一阵隆隆的轰响,从彤云深处传来。昆虫们应声而起,倾

  • 趣说元宵节

    摘要:农历正月十五,早期称月望,隋时称元夕,唐初称上元,唐末称元宵,宋之后还有灯夕、灯节之类的别称。说到元夕,绕不开隋炀帝。此人除了有修运河、开科举、打造丝绸之路等“大手笔”,还巩固了元夕的官方地位,利用花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三境界

   期次:第8515期   作者:□丁胜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经典名言,如同一座智慧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在学习与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之旅。它所阐述的“知之”“好之”“乐之”三重境界,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指南,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知之者”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学问或事业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知晓一些基本的道理和信息。这种认知往往是被动的,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正如《论语集注》中朱熹所言:“知之者,知有此道也。”此时的了解,只是对事物初步的认识。

而“好之者”则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对所学或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热爱文学的学生,会主动阅读大量书籍,参加各种文学活动;一位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工作者,会不断尝试新的试验,查阅大量资料。他们的行动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源于内心的热爱。李炳南在《论语讲要》中提到:“好之者,是已知其然,进而求知其所以然。”正是这份追求,推动他们不断前进。

“乐之者”达到了最高境界,他们将学习和工作视为一种享受,完全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正如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乐之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一个新的发现、每一次进步都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就像音乐家沉醉于其创作的旋律中,科学家痴迷于探索未知的奥秘,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价值。

从情感角度来看,“知之”是理性的认知,“好之”融入了情感的认同,而“乐之”则是情感与认知、行为的完美融合,达到了一定境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我们深入探索的动力。

从个体生命价值角度而言,“知之者”刚刚接触学问或事业,尚未将其与自身价值紧密相连;“好之者”开始在其中寻找自我意义,通过爱好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乐之者”则在其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了满足感,让生命得到了升华。

在职场中,有些人只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按部就班地忙碌,从未真正享受工作的乐趣;有些人将工作视为事业,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还有些人将从事的工作视为来此世间走一趟的使命,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总结成规律,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和家长不应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知之”走向“好之”,最终达到“乐之”。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在选择职业和人生道路时,以兴趣为导向至关重要。当我们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时,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觉得辛苦,反而能在挑战中获得成长。就像那些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人,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孔子的这句名言穿越千年,依然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启迪。让我们努力从“知之者”成为“乐之者”,在学习和工作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开启充满意义的人生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