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安徽,那是一片闻名遐迩的水乡。在父辈生活的年代,交通极为不便,出一趟远门往往困难重重、周折不断。父亲在服兵役时,有过一段休假的经历,这段经历令他终生难以忘怀。
父亲在部队担任连里司务长后,按规定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平时休假则需轮流安排,时间并不固定。有一年,母亲悄悄在信中告知父亲,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恐怕时日无多。原来,奶奶特意叮嘱母亲,不要将此事告诉父亲。她觉得农村人生病扛一扛就过去了,而且父亲在部队事务繁忙,不能让他为此分心。
收到信后,父亲心急如焚。当时正值入冬,他入伍后从未与家人共度一个完整的团圆年,内心特别渴望能在春节回家探亲。然而,连里已经批准指导员春节回乡。指导员已经两年没有休假了,这让父亲实在难以开口提出自己也想春节回家的请求。但父亲脸上的愁容,没能逃过指导员的眼睛。谈心之后,父亲无奈地道出了实情。没想到,指导员毫不犹豫地将探亲机会让给了父亲,还称赞奶奶识大体、顾大局。
就在父亲满心欢喜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意外发生了。炊事班一名战士家中出现突发状况,必须紧急回家处理。此时已是腊月,这名战士来回的时间正好横跨春节。炊事班本就人手紧张,少一人,其他战士的工作量必然大幅增加。而且按照部队惯例,春节期间还要集体会餐,此时离队实在不合适。
父亲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内心十分挣扎。一边是病重卧床、渴望见面的奶奶,一边是部队里紧急的用人需求和集体的利益。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父亲最终还是决定推迟春节休假。
父亲说,那个春节他度日如年,对家人的思念,尤其是对奶奶的牵挂,从未如此强烈。那时通信极为不便,一封信要辗转十多天才能到家。父亲决定让出探亲假后,立刻给母亲拍了电报,特意交代若奶奶出现“万一”情况,务必拍加急电报告知。从驻地到家,需要先乘火车,再转汽车,最后坐船,即便一切顺利,也需要两天时间。
春节期间,每次看到通讯员在营房里穿梭,父亲的心就怦怦直跳,紧张得不行,生怕收到关于奶奶的坏消息。晚上睡觉时,他才稍稍松口气——又平安度过了一天。
终于,小战士归队,父亲得以踏上探亲之路。当他回到家时,奶奶已卧床不起。父亲紧紧握住奶奶的手,含着泪解释自己本想回来过年,却未能如愿。奶奶声音微弱,摆了摆手说:“你们都在身边,这不就是团圆嘛。你在部队要好好读书,努力工作,别给领导添麻烦。”两天后,奶奶与世长辞。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50年转瞬即逝。有一次,我问父亲:“如果错过奶奶最后一面,您是否后悔当初让出探亲假的决定?”父亲笑了笑,眼神坚定地说:“那肯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但在部队,无论事情大小,党员、干部都要挺身而出。我的指导员就是我的榜样,我对自己的决定从不后悔。”
我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这才是军人本色,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