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72岁,是地道农民,仅小学三年级学历,却是农村“多面手”。身为党员,曾任村委委员,精明能干又热心,乡亲们都敬称他“九爷”。
嫂子小哥两岁,是淳朴的家庭主妇,没读过书。她是堂二舅家三女儿,与我哥共度了从“大集体”到“奔小康”的艰难岁月。如今哥嫂虽年事渐高,仍坚守农村老家,把小院打理得生机盎然,鸡鸭成群、绿树成荫,宛如世外桃源。
哥非我亲哥,是二姨之子,本姓丁,排行第九,乳名小九。五岁时,因母亲膝下无子,二姨忍痛送他来我家,即农村“压子”。六年后我出生,大我11岁的哥哥成了我的守护神,让我无忧成长。
哥哥童年坎坷,生身父母先后离世,他背井离乡,常遭人白眼。三年困难时期,温饱难继,他被迫中断学业。少年青年时,他历经磨难,干过无数苦力活。虽父母待他如亲生,但世俗偏见难消;我在家受尽宠爱,哥哥因我的顽皮娇惯和母亲偏爱,受了不少委屈。
在此环境下,哥哥养成豁达、逆来顺受的性格,“让人非我弱”是他的处世之道。他农活精通,学啥会啥,做过裁缝、拉过板车、当过瓦匠,还去江南伐木、合伙开面条作坊,尝尽生活百味。大集体时,他是母亲的得力帮手、“四属户”的顶梁柱,我能读书,全靠他稚嫩的肩膀。
1976 年农历正月,哥嫂成婚,那时我正读初二。在“瓜菜半年粮”的艰苦日子里,他们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脏活累活不让我干。他们深知没文化的苦,嫂子羡慕读书人,一心盼我“跃龙门”。在父母督促和哥嫂支持下,1978年我考上中师。当时农村改革未兴,温饱未解,哥嫂大儿子已出生,家里依旧清苦。一次,母亲让哥哥骑自行车跑几十公里给我送炒米粉到学校。看着他吃完我剩下的米粉,我心酸不已,这米粉里满是家人的爱。
哥嫂孝顺父母堪称典范。父亲是省城退休干部,1991 年因病离世。父亲病重时,哥哥悉心照料,端水喂药、处理污物,毫无怨言。他力气大、做事利落,为父亲减轻 不 少 痛 苦 ,我 自 愧 不 如 。 父 亲 走后,母亲身体变差,到我处居住不便,便常年在老家由哥嫂照料。我只能在节假日回家看看,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养儿防老”的含义,更何况哥哥是母亲抱养的,他的孝心和担当让我敬重不已。
“长哥当父,长嫂如母”,父母离世 20 多年,哥嫂仍如温暖港湾,守护着我们。每逢佳节,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欢声笑语在小院回荡,其 乐融融 。这份亲情,如陈酿美酒,愈久愈香;似潺潺溪流,润泽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