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人生三晃

    摘要:有句幽默说法:人生不过三晃,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诚然,人生百年,于浩渺宇宙而言,不过弹指一瞬,这三“晃”便是我们仅能把握的全部时光。这三晃怎么“晃”,至关重要。是胸有成竹、认认真真地“晃”,

  • 我哥我嫂

    摘要:我哥72岁,是地道农民,仅小学三年级学历,却是农村“多面手”。身为党员,曾任村委委员,精明能干又热心,乡亲们都敬称他“九爷”。嫂子小哥两岁,是淳朴的家庭主妇,没读过书。她是堂二舅家三女儿,与我哥共度了

  • 踏访绩溪仁里古村

    摘要:千年仁里,这座徽州传统古村落,距离绩溪县城仅3公里。村内留存着元、明、清时期的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徽文化底蕴深厚,是古徽州当之无愧的“程朱阙里”。我乘合福高铁至绩溪北站,转乘公交

  • 父亲的探亲假

    摘要:我的故乡在安徽,那是一片闻名遐迩的水乡。在父辈生活的年代,交通极为不便,出一趟远门往往困难重重、周折不断。父亲在服兵役时,有过一段休假的经历,这段经历令他终生难以忘怀。父亲在部队担任连里司务长后,按规

  • 波光云影

    摘要:

  • 暴雨中的红色回响

    摘要:梅雨时节,石台县关工委那略显陈旧的铁皮屋顶上,闷雷翻滚,似千军万马集结。紧接着,雨幕如天河决堤,在窗玻璃上划出浑浊的泪痕,似岁月无声哭泣。县关工委副主任黄家齐站在屋内,用袖口擦拭投影镜头,泛黄的《贵池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访绩溪仁里古村

   期次:第8629期   作者:□朱晓军

千年仁里,这座徽州传统古村落,距离绩溪县城仅 3 公里。村内留存着元、明、清时期的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徽文化底蕴深厚,是古徽州当之无愧的“程朱阙里”。

我乘合福高铁至绩溪北站,转乘公交,20 多分钟便抵达村头。仁里村村民多姓程,乃“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的后人。踏上村中石板路,东北路亭仿佛在低语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仁里老街又称徽商一条街,我偶遇村民程大爷。他介绍,仁里村落形似鲤鱼,村头桥为鱼头,迎薰门是鱼尾,东西走向的老街是徽派窄街小巷中的徽商聚集地。旧时,这里有 10余家商号店铺,杂货店、肉店等一应俱全,市井繁华。当年,以程序东、程次濂为代表的徽商,从老街水陆码头出发,走向全国。他们发扬“徽骆驼”精神,开设恒丰典当行、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等知名商号。致富后,他们不忘回报桑梓,捐资公益、兴学助教,形成了仁里特色的徽商一条街。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虽年近百岁,仍心系家乡。他曾写下“我是徽州人”,生前表达寻根问祖之愿,还为《仁里村志》题词“弘扬徽州文化,再创绩溪辉煌”,尽显对家乡建设的期盼与回乡祭祖的渴望。

漫步仁里老街,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桂花清香扑鼻,乡村宁静祥和。走进徽墨制作坊,胡大爷热情相迎。工作台上,祖传的古秤、墨模等工具一应俱全。仁里村至今保留着徽墨传统制作工艺,品种繁多,按制作类型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等。高级漆烟墨用桐油烟、麝香等10 余种名贵材料制成。胡大爷介绍,廷珪之墨制作考究,用珍珠、玉屑和龙脑等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再用墨模压制。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工艺,让徽墨有“拈来轻、磨来清”等美誉。徽墨造型美观、质量上乘,得益于墨模的使用。其制作工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特色,清代四大家曹素功、胡开文等最为著名,尤以绩溪人胡天柱创立的胡开文声名远扬。1915年,胡开文墨店的“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如今,仁里古村徽墨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徽州是文化艺术宝库,仁里“世忠祠”村民文化乐园里,我观看了民俗表演《抬花轿》。这是绩溪婚嫁文化习俗,新娘由花轿抬至新郎家,大红花轿增添喜庆。花轿以红色绸缎为轿衣,绣有“百年好合”等喜庆图案。《抬花轿》分平抬、闹抬、戏抬三种,抬轿人需步调一致。表演遇障碍时,领头轿夫喊“彩头”提示。戏抬时,轿夫通过摇、摆等动作戏逗新娘,随行人员齐声助威,乐队鼓乐高奏,迎亲者抛彩礼钱,场面热闹。仁里村民完整保留并传承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还进行艺术提升,游客可在喜庆节日参与体验。

仁里村水井众多,约108口,巷道、屋边有25口。这些水井不仅是日常饮用和消防用水的来源,更是故乡家园的象征。村中有东、西两口古井,东井最为出名。

仁里“嫁资井”又名“胡家井”,相传是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为爱女下嫁仁里人程通,作为嫁妆出资挖掘的。程通祖辈务农,父亲是桶匠,母亲做鞋补贴家用。他眉清目秀、敏而好学,14岁乡试考上秀才。胡宗宪认为他必有出息,托人说媒并预送无数嫁妆。婚后婆媳关系不和,胡宗宪一边安慰女儿,一边连夜派人修造东井。程通父母督促他苦读,砍断阁桥以表决心。程通发奋苦读,最终高中解元。“嫁资井”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满姻缘。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