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怀着崇敬与追思,踏上贵州省独山县的土地,走进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园内庄严肃穆,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在镌刻着无数英烈的“万魂墙”前,我久久驻足,目光被一块匾牌吸引——上面刻着安徽霍邱籍烈士张学文的名字。
张学文生于 1915 年,1931 年,年仅 16 岁的他,毅然投身红军队伍。凭借过人的胆识,他很快崭露头角,担任团长。青春年少却心怀家国,他在战火中迅速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多次投身反“围剿”作战。每次冲锋,他都如猛虎下山;每场战斗,他都毫不退缩,以顽强意志坚守阵地。硝烟中,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次次击退敌人,成为战友心中的英雄。后来,他随军入川,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与战友并肩克服重重困难,立下汗马功劳。长征途中,他历经千难万险,穿越险峻山川河流,跨越茫茫草地雪山,用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书写壮丽赞歌。
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张学文奉命回安徽,肩负起组织抗日力量的重任。他先后担任无为地区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等职,凭借丰富战斗经验和卓越领导才能,迅速组建英勇善战的抗日队伍。他带领战士们与日寇殊死搏斗,多次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信心。1943年春,他调回皖中抗日根据地,任新四军第七师巢湖游击支队副支队长。在新岗位上,他继续为抗日事业发光发热,带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指挥、巧妙用兵,成为日寇闻风丧胆的“克星”。
1943年三四月间,日寇妄图摧毁皖中抗日根据地巢无中心区,两次发动大规模“扫荡”。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张学文和战友们毫不畏惧。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意志,与敌人激烈周旋。战斗中,他们声东击西、诱敌深入,一次次击退敌人,成功粉碎“扫荡”阴谋。
然而,日寇“扫荡”失败后不甘罢休,竟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进行联合军事行动,妄图内外夹击抗日根据地。1943年 7 月 24 日,日寇在遭受多次打击后撤退,却让根据地暴露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国民党桂系顽军趁机疯狂进攻,妄图消灭抗日力量。在这场激烈战斗中,张学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终究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在独山县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抗日英烈深深鞠躬致敬。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时刻,让我们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