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那纸难忘的通知书

    摘要:八月的风裹着燥热,吹得人心也焦灼。高考录取通知书一批批开始下发了,听说都是邮递员送上门,可我迟迟没有等到属于我的那一份。我一次次跑去教育局,挤在人群里看新贴出的录取名单。红纸黑字,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总

  • 热爱

    摘要:

  • 岭脚芭蕉绿满村

    摘要:甫入村口,就见那碧绿挺直的芭蕉树,像是纤细袅娜的少女,站在路的两侧,边上是哗哗作响的小溪。越往里走,芭蕉越高越茂盛,宽大的叶子舒展开来,迎接着人们。初秋时节,烈日灼人,遁入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群山高

  • 扎稳根,就会离开花不远

    摘要:一场雨后,院子里的三角梅、茉莉、米兰,叶子油亮亮的,月季花也绚丽了许多,甚至连腊梅花下也多出了几个小芽,走近细细一瞧,是太阳花的小秧子。“真奇怪,我可没撒过太阳花的种子呀?”我喃喃自语。儿子说:“这花

  • 山丹丹花又开

    摘要:九月的陕北,山风已带了凉意。我站在革命老区一片向阳的山坡上,望着眼前如火的山丹丹花,忽然想起太爷爷的话:“这花开一次,地上就多一颗星星。”‘太爷爷是抗战老兵,去年秋天化作了一颗星。他生前最爱讲山丹丹的

  • 童长荣:白山黑水间谱写青春壮歌

    摘要:长江之畔的铜陵市枞阳县,正在修缮中的童长荣故居门扇轻响,好似仍在等待无数次推开它的游子归来。“待赶走日寇,定回家陪母亲看长江水……”光阴流转,这份对家乡的思念定格在他战斗和牺牲的吉林省汪清县,定格在村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长荣:白山黑水间谱写青春壮歌

   期次:第8657期   作者:□新华社记者 朱青

长江之畔的铜陵市枞阳县,正在修缮中的童长荣故居门扇轻响,好似仍在等待无数次推开它的游子归来。“待赶走日寇,定回家陪母亲看长江水……”光阴流转,这份对家乡的思念定格在他战斗和牺牲的吉林省汪清县,定格在村与街道的名字中,定格在童长荣红军小学的琅琅书声里。

1907年,童长荣出生在枞阳镇陶公祠旁一座贫寒的茅草屋里。父亲早逝,母亲靠缝补浆洗维持生计,5岁的童长荣常蹲在油灯下帮母亲穿针引线。童长荣很早慧,在老家被乡亲们叫小先生,很小的时候就给大家伙写春联,用省下的早饭钱买纸笔。11岁时,他以全县最高成绩考入白鹤峰高等小学,14岁就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童长荣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新的认识。1921 年春,他成为安徽首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多次带领爱国青年开展学生运动。1925年,童长荣前往日本求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童长荣当选为中共东京特支领导人之一,领导留日学生开展反帝斗争。

1928 年“济南惨案”发生后,童长荣领导爱国志士组织“中国留日各界反日出兵大同盟”,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日斗争。不久童长荣被日本当局逮捕,后驱逐出境。回国后,他先后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等职。在上海,他曾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夏衍等人并肩作战,以笔为刃,为民族救亡鼓与呼。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加强党对东满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24 岁的童长荣调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他带着积劳成疾患上的严重肺病抵达延边,1932 年领导了当地的反春荒斗争。数万群众手持农具捣毁日伪特务机关,为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时,童长荣一边深入发动群众,筹建地方党的基层组织,1932 年到 1933 年间,东满地区共产党员数量达到1000多名,约占当时东北地区党员总数的一半;一边推动党领导下各县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

童长荣率领东满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1933年11月,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向中共东满特委驻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大举进犯,实行残酷的“三光”。为保存有生力量,1934年1月末,特委撤离小汪清根据地,转向深山密林开展游击战。

长期在冰天雪地里艰苦战斗,童长荣的病情日益恶化,时常吐血昏迷。1934年3月21日,日军调集重兵对汪清县庙沟村(今长荣村)实施合围。突围战斗中,27岁的童长荣腹部中弹仍坚持指挥,命令战士们要坚决反日到底,收复东北失地。中共汪清县委妇女委员、朝鲜族战士崔今淑扶他隐蔽转移,在敌人追击中同陷雪坑,壮烈牺牲。

在两年多时间里,他为东满地区民族解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1 年 11 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追认童长荣为革命烈士,2014 年9月,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从长江之滨到东北大地,人们共同守望着童长荣年轻的英魂。

江淮大地点燃的星火,成为白山黑水间的抗日烽火,如今仍是照亮神州的精神光芒。在童长荣牺牲的汪清县,长荣村的炊烟里藏着他的名字,长荣大街的路牌铭刻着他的精神,童长荣红军小学的琅琅书声里,孩子们一遍遍读着他的故事。在他的故乡枞阳,革命烈士纪念碑如同一支巨笔,以长江为墨、青山为纸,将他的英名与千万忠魂一起,镌刻在他们守护的这片大地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