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那纸难忘的通知书

    摘要:八月的风裹着燥热,吹得人心也焦灼。高考录取通知书一批批开始下发了,听说都是邮递员送上门,可我迟迟没有等到属于我的那一份。我一次次跑去教育局,挤在人群里看新贴出的录取名单。红纸黑字,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总

  • 热爱

    摘要:

  • 岭脚芭蕉绿满村

    摘要:甫入村口,就见那碧绿挺直的芭蕉树,像是纤细袅娜的少女,站在路的两侧,边上是哗哗作响的小溪。越往里走,芭蕉越高越茂盛,宽大的叶子舒展开来,迎接着人们。初秋时节,烈日灼人,遁入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群山高

  • 扎稳根,就会离开花不远

    摘要:一场雨后,院子里的三角梅、茉莉、米兰,叶子油亮亮的,月季花也绚丽了许多,甚至连腊梅花下也多出了几个小芽,走近细细一瞧,是太阳花的小秧子。“真奇怪,我可没撒过太阳花的种子呀?”我喃喃自语。儿子说:“这花

  • 山丹丹花又开

    摘要:九月的陕北,山风已带了凉意。我站在革命老区一片向阳的山坡上,望着眼前如火的山丹丹花,忽然想起太爷爷的话:“这花开一次,地上就多一颗星星。”‘太爷爷是抗战老兵,去年秋天化作了一颗星。他生前最爱讲山丹丹的

  • 童长荣:白山黑水间谱写青春壮歌

    摘要:长江之畔的铜陵市枞阳县,正在修缮中的童长荣故居门扇轻响,好似仍在等待无数次推开它的游子归来。“待赶走日寇,定回家陪母亲看长江水……”光阴流转,这份对家乡的思念定格在他战斗和牺牲的吉林省汪清县,定格在村

放大 缩小 默认

岭脚芭蕉绿满村

   期次:第8657期   作者:□汪红兴

甫入村口,就见那碧绿挺直的芭蕉树,像是纤细袅娜的少女,站在路的两侧,边上是哗哗作响的小溪。越往里走,芭蕉越高越茂盛,宽大的叶子舒展开来,迎接着人们。

初秋时节,烈日灼人,遁入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群山高耸,白云缭绕,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海洋。高处是杉木、翠竹,低处是茶园。

村口那株五百多年的银杏树,虽历尽沧桑,依然是枝繁叶茂,葳蕤生光。初冬时节,它将悄然换上金色的外衣,那是怎样的惊艳。

这里是皖赣交界大山丛中,千余米的高山罗列。山高则水长,水长则水丰,水丰则有人烟。于是,当地村民几百年来,一直巧妙利用天然泉水,依山而筑,房前屋后点缀着一个个小鱼池,或长、或方、或葫芦形、或扇形……造型各异,片形石头砌成,一头进,一头出,水是活的。里面养的主要是草鱼,夹杂数条红鲤鱼。山里水温低,生长慢,鱼儿金贵,以前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准女婿头次上门才用。

鱼池边,总是种上了芭蕉树,一丛丛、一簇簇,映着老屋的石头墙。芭蕉叶,是鱼的天然食料,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减少鱼病发生,还能遮挡烈日暴晒,夏天能降低水温,冬日叶儿落尽,不影响日照。在通往婺源沱川长达 15 里的平鼻岭古道两侧,适宜的地段,也种上了芭蕉树。

芭蕉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略带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芭蕉虽普通,但徽州的村落里,有千余株之多,是罕见的。这既有传统习俗因素,也跟当地村民组长张裕亮的引导有关。这位年过天命的村民组长,也喜欢走村,走过了几百个,但他常说,家乡的芭蕉树是最有代表性的,故发动村民种,村口路边就是近年新栽的。

芭蕉林中的菜地自然不少,毕竟民以食为天。地里是红彤彤的辣椒,紫莹莹的茄子。爬满藤蔓的石墙上,开着金黄色的花朵,那些翠绿的南瓜、丝瓜,悬挂在瓜架上,一个个胖嘟嘟的,在热风中晃动,那是一种生命的张扬,怎么看着都养眼舒心。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古往今来,芭蕉都是入诗入画的宠物。村民悠闲地生活其间,有人漫步在青石板古道上,有人在地里劳作,有人在捧碗吃饭,有人在投草喂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这一切,早已波澜不惊。站在村子各处,从不同角度看,都像丰子恺笔下的画作。

倘是秋雨淅沥,烟雨弥漫,独坐在老宅里或石潭边,看那小桥流水,听这雨打芭蕉声,滴滴答答,颇有一番“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的离愁别绪。石头上还布满了碧绿的苔痕,房子有石头屋,还有原始简陋的杉树皮屋,这在山外几乎是绝迹的。袅袅淡蓝色炊烟,从那烟囱里缓缓地冒出来,笼罩在嶙嶙的屋瓦上。这里的一切还是那么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开发的痕迹。

山村的夜晚,芭蕉叶下,秋虫唧唧,溪水鸣唱,村民早早入睡。只有星星眨着眼睛,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显静谧与深邃。这里的时间似乎走得特别慢,慢得能让人心静下来,细细品味生活的每一寸光阴。睡在村中,无需空调,山风徐徐,下半夜还得盖上薄被。

山地上的玉米棒,很快就会瓜熟蒂落。等把玉米晒干,村里人就会制作一种特色美食——苞芦松。家家户户都要做,经过磨粉、煮浆、搅拌、压模等环节。

秋日的早晨,当晨曦微露,阳光缓缓爬上山头,透过那碧绿的芭蕉叶,缓缓地打在马头墙上,拉出长长的剪影。村民们就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用一种特制的刀片,忙着在切片,然后将那薄如蝉翼、金黄色的苞芦松,晒在那竹匾里。那金灿灿的苞芦松,和那绿油油的芭蕉叶相衬着,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有了别样的秋日风情。

一地有一地的风情,一村有一村的特色。天下岭脚何其多,唯有这个六股尖深处的岭脚村,秀出了徽州古村落独特的气质。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