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9-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那纸难忘的通知书

    摘要:八月的风裹着燥热,吹得人心也焦灼。高考录取通知书一批批开始下发了,听说都是邮递员送上门,可我迟迟没有等到属于我的那一份。我一次次跑去教育局,挤在人群里看新贴出的录取名单。红纸黑字,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总

  • 热爱

    摘要:

  • 岭脚芭蕉绿满村

    摘要:甫入村口,就见那碧绿挺直的芭蕉树,像是纤细袅娜的少女,站在路的两侧,边上是哗哗作响的小溪。越往里走,芭蕉越高越茂盛,宽大的叶子舒展开来,迎接着人们。初秋时节,烈日灼人,遁入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群山高

  • 扎稳根,就会离开花不远

    摘要:一场雨后,院子里的三角梅、茉莉、米兰,叶子油亮亮的,月季花也绚丽了许多,甚至连腊梅花下也多出了几个小芽,走近细细一瞧,是太阳花的小秧子。“真奇怪,我可没撒过太阳花的种子呀?”我喃喃自语。儿子说:“这花

  • 山丹丹花又开

    摘要:九月的陕北,山风已带了凉意。我站在革命老区一片向阳的山坡上,望着眼前如火的山丹丹花,忽然想起太爷爷的话:“这花开一次,地上就多一颗星星。”‘太爷爷是抗战老兵,去年秋天化作了一颗星。他生前最爱讲山丹丹的

  • 童长荣:白山黑水间谱写青春壮歌

    摘要:长江之畔的铜陵市枞阳县,正在修缮中的童长荣故居门扇轻响,好似仍在等待无数次推开它的游子归来。“待赶走日寇,定回家陪母亲看长江水……”光阴流转,这份对家乡的思念定格在他战斗和牺牲的吉林省汪清县,定格在村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丹丹花又开

   期次:第8657期   作者:□彭晃

九月的陕北,山风已带了凉意。我站在革命老区一片向阳的山坡上,望着眼前如火的山丹丹花,忽然想起太爷爷的话:“这花开一次,地上就多一颗星星。”‘

太爷爷是抗战老兵,去年秋天化作了一颗星。他生前最爱讲山丹丹的故事,说这花是烈士的血浇灌的,所以红得灼眼。小时候我不懂,直到站在这片曾被炮火犁过无数遍的土地上,才明白那红里藏着怎样的重量。

坡下的窑洞还留着弹痕,村头那棵老槐树被炸掉半边,剩下的枝叶却愈发苍劲。树杈上系着红布条,风一吹,就像旗帜在飘。几个孩子跑过,红领巾拂过斑驳的树干,那一瞬间,时光仿佛重叠了。

放羊的老汉蹲在崖边抽烟袋,烟圈悠悠荡开。“认得这花不?”他指着山丹丹,“1943年反‘扫荡’,小鬼子烧山,这花硬是从灰烬里钻出来。”他的父亲是支前队员,给八路军送粮时牺牲在花开的路旁。老汉每年都来种花,一种就是数十年。

往深处走,遇见了九十岁的王奶奶。她正颤巍巍地给花丛浇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这是给老连长种的。”她摩挲着花瓣,“他带着队伍路过时,说等胜利了要在这里看花海。”她十六岁当卫生员,用山丹丹根给伤员止血,花的汁液染红了她的粗布衫。

石阶缝里嵌着半枚弹壳,我蹲下身想抠出来,却发现已被花的根系紧紧包裹。金属与植物以某种庄严的方式融为一体,像是战争与和平达成了最终和解。忽然明白太爷爷为什么说花是星星——那些逝去的人,其实都化作了大地的养分,在每一个春天破土而出。

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带着学生走来,孩子们认真记录花的习性。有个戴眼镜的男孩突然问:“姐姐,烈士能看见这么红的花吗?”讲解员沉默片刻,指指自己的心口:“他们就在这看着呢。”山风骤起,万千花朵同时摇曳,如同无声的应答。

夕阳西下时,我采了一束山丹丹。太爷爷的墓碑在山岗最高处,正对着当年战斗过的方向。把花放在碑前时,发现早已有人献过一束——褪色的花瓣摆成五角星的形状。

下山的路上,遇见许多人手里捧着花,眼里映着霞光,他们多是烈士后代,年年此时归来。忽然懂得,纪念不是回首往事,而是让记忆开出新的花朵。

山丹丹记得每滴血渗入泥土的温度,记得每个名字消散在风中的音节。它年复一年地红着,不是为了诉说悲伤,而是为了证明——有些东西,炮火烧不尽,岁月带不走。

最后一丝天光沉入地平线时,满山的花朵依然亮着,像是大地举起了千万支火把,要把夜空重新点燃。太爷爷说得对,这世上根本没有黑暗——只要还有一朵山丹丹记得黎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