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2025 年全国“质量月”苏浙皖赣沪共同行动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大会在浙江金华举行。会上,《2024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合肥以 102.13 历史最好总指数连续四年稳居前三,其中质量标准战略和质量标准成效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过去一年,合肥围绕“6+5+X”产业集群,打出质量标准“组合拳”,努力为九城市协同打造质量标准新高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合肥方案”。
质量强链跑出“加速度”。合肥市围绕集成电路、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核心产业链,建立“一链一表”146 个堵点清单,闭环率 100%,带动产业链产值新增 320 亿元。该市 146 个共性质量问题闭环清零,赋能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升至137.6万辆、增幅84.5%,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6%,创24个月新高。
标准跃升实现“三连跳”。合肥市主导或参与新增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489项,累计达58项、3437项,数量居长三角城市首位;牵头制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企业变更(迁移)服务规范》,实现跨省迁移“一网通办”。同时,合肥市发起“一带一路”PSNS国际标准联盟,秘书处永久落户合肥,制定27项联盟标准,为长三角企业“出海”提供共通语言。
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国家智能语音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合肥市检验检测机构增至513家,营收破百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检测能力覆盖率达85%,量子通信、超导领域检测能力全国领先。合肥市推进实现九城市检测能力在线互认,已服务企业1.2万家次,平均缩短检测周期30%,节约费用超3亿元。
品牌矩阵形成“雁阵群”。合肥市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累计9个、省政府质量奖26个、“皖美品牌示范企业”113家,连续三年摘得中国专利金奖,城市品牌影响力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大会还充分吸纳合肥市提出的“增设数字化质量效益指标,产业链标准贯通率指标,质量人才密度指数”的建议,推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质量标准进一步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质量标准新高地,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