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古装戏曲和宫廷电影,对文武百官手中所执的一块奏板颇感兴趣。父亲告诉我,那叫朝笏,上面可以简要地记事,这样在向皇帝上奏时能够避免遗忘或者说错。
童年的模仿力是与生俱来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自然免不了拿着木块和竹板如法炮制;父亲看着我们天真烂漫的样子,脸上情不自禁地溢出了会心的笑容。晚上回到家中,父亲诡秘地对我说:“明天请你吃朝笏如何?”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朝笏哪有能吃的?母亲在一旁掩着嘴笑,我深信父亲拿我寻开心。
第二天恰逢星期日,父亲早早地叫我起床,他肩上挑着沉沉的一担蔬菜,我跟在后面紧追慢赶。皖西南的石牌是个千年古镇,这里商业繁荣,物流通畅,父亲的蔬菜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攥着满手的一沓角票,父亲兴奋地拉着我直奔后街的一家早餐店。
店铺虽然不大,生意却相当火爆。“来两块朝笏,四根油条,两碗豆腐脑。”父亲未进门就大声地招呼。店主虽然是位年逾六旬的老爹,但是手脚非常麻利,服务也细致周到,很快,我们要的早餐送到了席桌上。
果然,那所谓的“朝笏”与我在戏曲和电影中看到的如出一辙:长不过15厘米,宽4厘米左右,厚约2厘米,上面还稀稀朗朗地撒些芝麻,就好像是文武百官在其上书写的文字。父亲告诉我,这食用的“朝笏”是仿效过来的。明清时期,安庆是府城又是怀宁县城,家乡在京城为官者颇多,有个面点师傅出自敬慕,竟然别出心裁,将圆圆的烤饼做成了朝笏形,并添加了佐料,果然受到食客的欢迎,一时生意格外兴隆;一些面点师傅纷纷效颦,渐渐扩大到了怀宁周边市县,并且以其独特的风味流传至今。
自从第一次品尝到“朝笏”的美味之后,我总是想方设法攒点零钱去解馋,久而久之,开店的老爹向我透露了制作“朝笏”的“秘笈”:先以生面、烫面各半,反复糅合,再按一定比例撒入花椒和盐;待糅匀后拉长切成条状,摊为朝笏形,然后撒上芝麻,涂以糖稀、香油,辅以葱花或嫩蒜叶花,再贴入饼炉。饼炉以栗炭火为优,无污染无异味,待饼面呈金黄色时起炉;刚出炉的“朝笏”,色泽嫩黄,松软香脆,美味可口,若以油条包起同食,则风味更佳,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