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超市里琳琅满目、华丽多样的月饼,我才意识到中秋节快到了。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乡下的中秋节。
那时乡下的孩子没吃过月饼,也不认识。中秋节晚上,我们都围着锅台,看着爸爸妈妈烙糖饼。平时,爸爸妈妈烙的不是糖饼,是一张大圆饼,用刀切开一块一块拿着吃。只有到了中秋节,为了让孩子们高兴,大人们才会不厌其烦地做一个个小圆饼。小圆饼里面,放上一点点糖,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糖里再放上炒熟的芝麻做馅。晚上,煮上一大锅豆子稀饭,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四周,把煤油灯点得亮亮的。
那一天,孩子们都会放开量地吃。一年只能吃上一次这样的饼。小一点儿的孩子会吃得满脸的糖稀,滴在衣服上、桌沿上,引来哥哥姐姐们的取笑。
晚饭后,哥哥姐姐们悄悄地撇下小弟小妹,三五结伴地走到村外,走向他们早已向往的目标。
当地有个风俗,叫“摸秋”。中秋节的晚上,无论谁家的园子里丢了什么东西,或是少了什么东西,你什么也别说,什么也不能问。否则,会影响来年的财运。有的人家还故意在田里、园子里留下一些东西,让孩子们去“摸秋”。孩子们可以尽兴、放肆地去做平日里不能做的事情,摘别人树上的秋桃、枣子、西红柿、石榴,或掰下园子里的葵花盘等。枣树上的有一种叫黄色的“洋辣子”毛毛虫,会在孩子们的脸上或手上留下红红的印记,痒痛难忍,但这丝毫不影响第二天他们展示丰硕成果的喜悦。
上初中时的第一个中秋节,给我的记忆留下了新的色彩。中秋节的前两天,发现坐在教室后面大一点的男同学,都先后请假了。问了其他同学才知道,他们都去接未过门的媳妇去了。那时的农村,时兴给孩子早早定亲的。逢年过节,村子里的人家都会去接未过门的儿媳妇,谁家没有接来,是很没有面子的事。节日后,我们年龄小的男女同学会闹腾一时,和他们开玩笑,拿他们寻开心,时常把他们闹得个大红脸。
记得初二的那年中秋节,一个男同学去接未过门的媳妇回家过节。走时,他向另一个同学借一顶“的确良”的黄军帽戴(在当时,这是一件很时髦的行头)。那位同学没有借给他,他很失望地走了。前不久,同学在一起还说起这件事。那位不肯借出黄军帽的同学说,那时年龄小,不懂事,现在想起来,还很惭愧。
秋去秋来,我时常会想起儿时一起“摸秋”的小伙伴们,重温那时“摸秋”的兴奋和喜悦。为了接媳妇而耽误课时的男同学们,他们的儿子也应该到了接媳妇回家过节的年段了吧。他们是否还会想起,自己当年那种羞涩的幸福和“糊涂”的爱;是否还会想起,那些顽皮、淘气还有一点“混沌”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