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时不到,夏庆田就拄着拐杖赶往建在天长市万寿镇工业园区的残疾人清洁用品扶贫车间,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一年前,他因车祸落下右腿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在家呆着,依靠政府低保金补贴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去年9月,经该市残联、人社、民政部门和万寿镇政府联手努力,安徽新利清洁用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加入了残疾人扶贫事业,创建清洁用品扶贫车间,夏庆田走出家门,当上了该扶贫车间的工人。
残疾人扶贫车间所在地,原是一家电子企业的旧车间,在镇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新利公司租下改建成残疾人扶贫车间。扶贫车间起步之初却并不顺利,很多残疾人自己内心抵触,不愿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担心路上安全,害怕受到歧视,也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车间的工作。为此,车间负责人和镇民政办、残联工作人员一起入户,上门做示范,手把手教他们加工技能,开展说服工作。如今,该车间已经有30余人了。
年初,受疫情影响,扶贫车间暂时停业。“我们对生产环境进行改造,车间四周栽种上树木和花草,在生产区域内配套无障碍设施,室内还安装了空调、饮水机等设备。”新利公司总经理蔡丰富说,“成立扶贫车间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当地困难残疾人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车间还根据各人身体状况,灵活安排难易程度适当的活计,对于重度肢体残疾和智障残疾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送料上门,“居家”加工。
“公司与残疾员工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协议,并为他们缴纳意外保险。每个月在600元保底工资基础上,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蔡丰富介绍说,此外,他们还细心考虑残疾员工的实际需求,提供免费午餐。
“接到新的订单任务,大伙和我一样早早地就赶来上班了。”夏庆田一脸喜色。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面摆着10多张长桌子,桌上堆满了等待加工的清洁瓶刷、塑料拖把、皮鞋刷等原材料。在他们精心组装下,各式各样清洁用品在手中“下线”。订单完成,公司会派人质检、回收,达标的成品将出口日本、韩国及新马泰等国家。
“有了扶贫车间,咱残疾人也能过上好日子!”夏庆田开心地说,这份工作让原本困苦窘迫的日子渐渐地有了生气。夏庆田一家三口,除了自己肢体残疾外,妻子也因严重的心肺病丧失了体力劳动能力,儿子是一名高中生。“以前,我感觉家里天快要塌了。但自从有了扶贫车间这份工作,只要双手利索点,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挣上个2000多元。下一步,我打算买辆电动三轮车,带妻子一起来车间上班。”勤劳的他想着法儿为家庭增加收入,为儿子减轻心理压力,盼望他早日考上心仪的大学。(胡林 王其梅 周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