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在左,东山在右,两山之间是宽阔的坳冲。一条蜿蜒的溪流缀满碧翠潺潺而落,有风声相随,鸟声相伴。溪水很清,清得觉察不到水的深度,清得水底一粒虾米都能看到。不知缘由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里有矾石,矾能净水。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庐江矾矿就坐落在东山上。庐江矾矿曾经是庐江县乃至安徽省的一张工业名片,闻名遐迩,为全国两大明矾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兴旺期,矿工有好几千。当时,能在矾矿上班是件荣耀的事。
随着科技发达,明矾已经有了不少替代品,矾矿开采渐渐不景气,最终在工业布局调整中停产。一座千年矾矿完成了历史使命,重归大山。就像一个人走完生命旅程,重回大自然一样,庐江矾矿也转入另一个轮回。
走近一处当地人称作“大照壁”的悬崖边,人不禁变为一种仰望的姿态。阳光透过没了噪音和喊声铺压的树枝,斜泻在陡峭的照壁上,明明暗暗,虚虚实实,使得青苔、水渍以及照壁的纹理就像一行行石刻,用意象般的语言记载着一座矾矿的前世今生。而照壁上采矿人留下石眼、断桩,则像是在为一本书准备的。庐江矾矿就是一册线装古籍,一部值得珍藏的历史孤本。
西山脚下有一座老街,因矾矿而生。当年矾矿职工的家都安在西山这边,朝送晚迎,一对对视线隔着那条溪牵挂着在东山采矿的家人。伴随着矾矿兴盛,伴随着住户生活需求,伴随着社会发展,一家家商店、客栈、钱庄、酒馆……沿山坡走势建起来,呈现不同的样式,标注不同的年代。许多的老宅夹杂其间,风格各异,使得直伸横岔的街巷有了幽深的烟火味。
走进一户老宅,感觉烟熏一般的梁柱顶起的不仅是一片黝黑的屋顶,还有千年历史的负重。旧的门窗、旧的檐板拦截的不止是房屋转呈衔接的格局,还有多少代人忙忙碌碌的旧日时光。端坐在竹椅上的老矿工,朴素的衣着,简单的话语,看似与其他街民无异,但井底岁月凝聚而成的超然气质,却给人矾石一般的坚毅与沉实。一座矾矿,造就了一条老街,造就了一个悠长的明矾时代,更造就了许许多多与矾矿有着终身情结的人,以及许许多多与矾矿有着不解之缘的家庭。
庐江矾矿已成为历史,成为工业文化的一道印记。从唐宋开始的古矿址、古洞穴、古坑道、古炼矾作坊直至后来的叫化窟、焙烧窑、大照壁等诸多珍贵遗址,具有“活化石”一样的意义,可写入中国工业文明史。而千年矾矿所积淀和衍生的风俗传统、人文传说等精神财富,又是一笔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走近矾矿,细细品味凝集在遗址上沧桑的美感,深深吮吸一口氤氲着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的芳香,人的心绪情不自禁就会穿越时空,悠悠抵达一种旷远、苍茫和深遂之境。
矾矿,以及老街,一个时代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