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11-1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老家的油

    摘要:住在深山,老家人离不开油。油分两种:素油,荤油。老家人不喜欢素油,认为那是出家人吃的。“在家”的人就要吃荤油。常言道:三餐不吃青,眼里冒金星;三天不吃油,虚汗往下流。这里的油就是猪油。猪油好吃。其一就

  • 青山深柳读书堂

    摘要:初读靖安,如打开一册水墨丹青画卷,泼墨为云,落笔为水。白云深处,林木茂密,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秀丽。耳旁欢快的山泉终日叮咚叮咚,满眼的田畴随季节春绿秋黄变幻着,令人赏心悦目。真正体悟靖安山水之灵秀

  • 喜秋

    摘要:

  • 矾矿的沧桑岁月

    摘要:西山在左,东山在右,两山之间是宽阔的坳冲。一条蜿蜒的溪流缀满碧翠潺潺而落,有风声相随,鸟声相伴。溪水很清,清得觉察不到水的深度,清得水底一粒虾米都能看到。不知缘由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里有矾石,矾能

  • 活出自己的精彩

    摘要:有人说,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觉得,其实世上只有一件事:做自己。既然别人的事我们干涉不了,只能尊重和接受;既然老天的事我们逆转不了,只能顺从和配合。那么,就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

  • 一泓秋水映薄凉

    摘要:立秋后,雨多了,整日整夜下个不休。那雨瘦,枯寒纤弱,在天空飘着,细且长,迎向地面,盈盈浅浅,像刘旦宅笔下仕女的凝眸。昨晚随手翻《红楼梦》,泛黄的书页中插有刘旦宅的画作,是有颜色的脂砚斋。画中人着色淡雅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的油

   期次:第7474期   作者:□刘灭资

住在深山,老家人离不开油。油分两种:素油,荤油。老家人不喜欢素油,认为那是出家人吃的。

“在家”的人就要吃荤油。常言道:三餐不吃青,眼里冒金星;三天不吃油,虚汗往下流。这里的油就是猪油。

猪油好吃。其一就是香。青菜炒熟了,放点油,清香,发亮;干菜烧熟了,幽香,润滑。豆制品,加点油,嫩软,油香、豆香,一块儿香。其二是开胃、润肠。一顿三大碗,顿顿一抹光。小时候,看我吃得香,大人就说我是鹅肠子,石头也能化。其三是大热量。山高风大,气温低,吃点油,人耐寒。其四补虚。山里人,干重活,吃荤油,翻山越岭,不倦乏,有耐力,后劲大。其五润燥。家乡女孩肤色好,人精致曼妙,个个一朵花。

油的用处大,不仅炒菜少不了它,就连简单的炒饭也离不开它。放学回到家,肚子饿得慌。从碗橱里拿出剩饭,在灶里放入松毛柴,点燃;再从油钵里挖出雪白的猪油,在锅里化开;倒入饭,翻炒。不一会就是一碗香喷喷的油炒饭。油炒饭像一座小山,冒着的热气好似袅袅云烟,既疗饥,又解馋。如果不怕烦,还可加入腌菜,这就是腌菜饭。如果你胆大,还能放鸡蛋。有饭有蛋,再配上红红的辣椒酱,色香味俱全,仙都玉馔。

猪油好吃又好看。钵中的油,乳白而有质感。大学教授教《诗经》,讲到《硕人》一章,卫侯之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怕我们不懂,徐徐云:柔荑,毛草根;凝脂,冻猪油。在老家,当老师,教学生作文,凤头猪肚豹尾。一学生献疑,为何不是狗肚。答曰:古之人不余欺也。猪肚有油,丰盈肥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要过年了,杀年猪。杀猪佬,技老到。放完血,开水泡,剃猪毛。肥胖的躯体被剖开,厚实、温暖的板油小心翼翼地捧出来,紧接着肠子外面的花油装满筛。到晚间,地面上尽是坛坛罐罐。油要存,肉要腌,细水长流管一年。板油切成块,抹上盐,花油当天熬出来。油渣,凉着吃,油润润,香脆脆;炒青菜,有荤有素,人间美味。

家有一猪,既富且福。山里人生活离不开猪。前有猪圈,后有柴房,是山里人家的标配。春天到了,我们要打猪草,好让猪快长膘。祖母在日,每年正月初三,都要让猪吃饱、吃好,因为这一天是猪的生日。家里来人,夸我家猪养得好,老人家眼角眉梢都是笑。年关杀猪前,必定喃喃自语,连声祷告。听说有人家没杀猪,就说这人家日子难熬。

不吃老家猪油,20余年了。前些时候,妻子知道我爱吃老家的面条,托朋友寄来一箱。打开箱,正宗老家面条,细、干、香。忙下锅,捞起来,一吃,不是那味道。妻子很纳闷。我说,该不是没有用猪油吧?

平日里,我们吃的都是素油。吃了多年的素油,心血管还是不畅快。到医院,医生总说吃药吧。我多想说:“给我开点猪油吧,听说猪油也是一味药啊!”

赞曰:诸事皆空,乡思难了;律虽八戒,油不可少!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