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1-1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情暖春运回家路

    摘要:元月10日,2020年春运大幕开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结。随即而来的是人们的大迁徙。2020年春运从1月10日开始,2月18日结束,共计40天。国家发改委表示,经会商研判,

  • 温暖的味道

    摘要:又是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我乘车去外地上班。由于临近年关,车内挤满返乡的旅客。这时,一位怀抱婴儿的小伙子站到了我面前。许是长途劳顿,他满面倦容,右手抓着左腕,用劲托着怀里的孩子。我连忙挪出半个身子,招呼

  • 年味记忆

    摘要: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旧日乡村的年味儿应是从腌晒咸货开始的。进入腊月,村里人家穷也罢富也罢,多少都要腌制一点鱼肉,以备过年。溪头塘口井边,时见剖鱼杀鸡宰鸭的媳妇婆娘们,那忙碌的身影,脸含的喜悦,都告诉我们

  • 杨玉坤:小岗位“跳”出大舞台

    摘要:中等身高,平头,常年一身干练的黑色制服,1989年出生的杨玉坤怎么瞧都是个不起眼的普通人。2017年6月,正在临涣焦化现场热火朝天作业着的他,却因为有过两年消防从业经历,临危受命来到了当时尚未成型的应

  • 送福送贷款助寒门脱贫

    摘要:1月13日,宿州农商银行顺河支行的工作人员将祝福春联送给马场村脱贫户方团结。因病致贫的方团结在顺河农商支行5万元扶贫贷款的帮扶下,利用本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从事牛羊养殖,2019年初顺利脱贫,并走上致富

  • 春运临客服务不临时

    摘要:本报讯“大伙别挤,把车票、身份证拿手里,排队验票上车!”1月12日15时55分,东莞东至阜阳k4034次列车停靠赣州站,车门刚打开,肩扛手提的返乡旅客就蜂涌而至。看守14号车厢的合肥机务段助勤列车员刘

  • “春风”送岗暖人心

    摘要:本报讯“爱在江淮、乐业长丰”“怀才携梦归故里,建功立业在家乡”“工作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1月12日上午,长丰县双墩镇北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北广场上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当天,长丰县2020年“

  • “用工难”不再“老大难”

    摘要:“用工难”是困扰很多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人才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如何突破“用工难”的瓶颈,则是要从“用工难”背后的深层原因入手。从2011年初建成至今,铜陵市铜都大道南段的桥南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味记忆

   期次:第7290期   

在 我 童 年 的 记 忆 里 ,旧 日 乡村的年味儿应是从腌晒咸货开始的。

进入腊月,村里人家穷也罢富也罢,多少都要腌制一点鱼肉,以备过年。溪头塘口井边,时见剖鱼杀鸡宰鸭的媳妇婆娘们,那忙碌的身影,脸含的喜悦,都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快乐喜庆之年即将来临。那经过腌制的鸡鸭鱼肉一只只、一排排地挂晒在屋檐下、山墙头,在冬日阳光下显示着富足,也散发着诱人的味道,让那个年代一年四季难见腥荤的我们这些乡村孩子馋涎欲滴。

腌 制 咸 货 的 同 时 ,村 里 家 家户户也都相继开始揾糖果。村庄中 也 自 始 至 终 弥 漫 着 香 甜 的 气息。自家地里起的山芋,在大锅灶上煮熟,榨出汁,被熬成糖稀,然后倒入炒熟的炒米、花生、芝麻等 ,搅 拌、压 模、分 切 ,就 制 成 了一块块香甜四溢的爆米塘、花生糖、芝麻糖等。小时候,家里揾糖果 是 从 头 到 尾 一 直 守 候 在 一 旁的,山芋糖稀一熬成,就急不可待地用一根筷子搅起一团解馋,那

种醇厚的甜,至今难忘。揾好的糖果,是年内招待来客的必备品,更是孩子们的零食。有的人家糖

果揾得多,保管得好,可吃到来年入夏。

临近年边,就要开始写门对子

了。不像现在,春联有印刷品。那时的乡下,春联都是各家在公社供销社里买回一张张大红纸,按各道门的大小宽窄,裁成一条条,由家中识字的人书写。家里无识字的,就请村里的文化人到家书写。这些书写好的门对子不只是贴在门扇上,家里的灶台、碗橱、水缸、水桶、米仓、猪舍、鸡笼等通通都被贴上,一片红色的喜气。

记 得 那 时 的 大 门 对 大 多 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幸福不 忘 毛 主 席 ,翻 身 感 谢 共 产 党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类。

年三十,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饭前是要放鞭炮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村中此起彼落,也能听见邻近村庄热闹的鞭炮声,把乡下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吃完年饭,长辈会给我们孩子发压岁钱,乡下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在压岁钱上体现,我收到的压岁钱总会比妹妹们多一些。临睡前,父亲会将大门栓也贴上一条红纸封门,大年初一开门前会先在家中燃放一只大炮竹,然后撕开红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

的到来。

年初一,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母亲会给我穿好年前就请裁缝在家做好的新衣新鞋,一拍我的屁股,我就一溜烟地跑出房门。先给长辈磕头,再去给相邻的大爷、二叔之类亲戚拜年,然后乐滋滋地和几个妹妹数着手里崭新的长辈们包的压岁钱。

食不知味地吃了早点,就和小伙伴们在村上挨家挨户地拜年,一圈回到家,所有的口袋都被糖果之类塞得满满的。

过年自然少不了放鞭炮,村里的小伙伴们时常聚到一起,互相将装在口袋里的炮竹拿出来,或插在雪地里、或埋在泥堆里、或装在盒子里……玩出百般花样。

而现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不断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也在变化中。但不知怎的,那贫瘠年代里的乡下年味却在我心里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对旧日年味的回忆或许更能观照当下,生发感慨吧?

(巢湖市皖维集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