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巢湖出差归来,特意送我两袋银鱼干。从没见过银鱼的儿子十分好奇,立即将袋口撕开,先抓了几条左瞧右看,然后塞到嘴里有滋有味地咀嚼起来。“晒干的银鱼虽然很有嚼头,但是鲜味不够,营养稍逊,最佳的吃法是用豆豉和青椒小炒。”看着儿子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俊不禁地说道。
银鱼即脍鱼,其体长略圆,细嫩透明,形如玉簪,色泽如银,因而得名,古时有“脍残鱼”“王余鱼”等别称。在我很小的时候,家乡的河流里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银鱼,它们一群群地游着,似离弦的银箭,如织锦的银梭,常常诱惑着我们用瓶子去装,用渔网去捞。不过捕捞银鱼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们十分“袖珍”,与水的颜色也很接近,因此没有特定的工具,是很难享到口福的。此外,捕捞银鱼还要看天气,大风大浪没法捕,风平浪静也不能捞,只有微风细浪时最适合下网。
银鱼一般生活在水下四五米水层,每年二三月份在背风向阳、水温较高、水草丛生的湖湾产卵。银鱼产卵的方式十分特别,游到湖中水草和湖底浮泥之上,擦破肚皮产卵,故有“破娘肚生银鱼”的说法。母鱼产卵后便会死去,卵孵化成鱼苗,生长成熟,即可捕捞。每年五至六月,银鱼是最为肥美的。北宋的张先就写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唐朝的皮日休则发出了“分明数得脍残鱼”的感喟;北宋的司马光也留下了“银花脍鱼肥”的赞叹;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银鱼有着详细的记载:“彼人尤重小者,曝干以货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后子出而瘦,但可作鲊腊耳。”
新鲜的银鱼一般用来炖汤或炒蛋,这两种做法有着许多动听的名字,如“香酥银鱼”“芙蓉银鱼”“蛋羹银鱼”等等,吃起来鲜美无比,别有风味。如果捕捞到的银鱼较多,还可将它们晒成鱼干,留着日后慢慢地吃。银鱼干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如干嚼、油炸、黄焖等等,而我最喜爱的还是豉椒银鱼。
豉椒银鱼的做法并不复杂,需要准备银鱼、青椒、洋葱、豆豉、姜蒜等食材。在制作时,先将青椒、洋葱、生姜切成丝,将蒜切成末,银鱼干用水浸上一会儿,捞起甩去水分;然后在锅中倒入菜籽油烧热,下干豆豉、姜丝、蒜末爆香;接着下洋葱丝、青椒丝,将其煸软后倒入银鱼干,翻炒均匀后加入少许食盐;两三分钟后,银鱼干飘出香味,撒入少许胡椒粉即可关火起锅。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银鱼干用水浸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香味会被冲淡;二是食盐不能放得太多,否则会喧宾夺主,无法品出豆豉的香味。
听我说得头头是道 ,儿 子 便 嚷 嚷 着 要吃 豉 椒 银 鱼 ,我 立 刻动手烹饪。鲜美的豉椒 银 鱼 出 锅 后 ,儿 子不 禁 大 快 朵 颐 ,等 到两 碗 饭 下 肚 ,他 评 价的八个字“咸辣适中、鲜美无比”,让我心里美滋滋的。